黑龍江日報12月17日訊 室外天寒地凍,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眾益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內歡聲笑語,送糧車排成長龍,生產車間裡,大家加工、包裝、碼垛,忙得不亦樂乎。縣供銷聯社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送糧的都是合作社社員,在這裡工作的也多數是社員。
農戶分散闖市場,信息不靈、議價能力低、種植效益差。為此,近年來該縣通過政府指導、農民自願,積極倡導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截至目前,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已發展到267個,入社社員1.13萬戶,聯系帶動農戶2.62萬戶,涉及種植、養殖、加工、儲運等10多個領域,年促農增收2.1億元。
政府既當『媒婆』又當『指導員』。合作社組建之初,幫農民算賬、往一起撮合,建成後指導合作社完善各項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兩年來,縣供銷聯社組織工作人員深入村屯幫助組建、指導200多次,新組建合作社20多家,其中,2家躋身全省合作社百強,申報省級示范社4家。同時發揮優勢,打造出『潤鄉源』大米、『綠都』提子、『一心』香瓜等30多個品牌。
『全省百強合作社』眾益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注冊了『潤鄉源』牌大米,326戶社員走『產、加、銷』聯合發展、科技種植、創新品牌之路,年增收360多萬元。鑫豐綠豆雜糧種植合作社拉動農民戶均增收3000多元。煙筒屯宏遠葦制品加工、鳳桐水稻、八公裡奶牛養殖等專業合作社成長性好,成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靠山。
『以前農戶闖市場單打獨斗,如今合作社將單個的農民組織起來,將分散的經營聯合起來,帶領農民擰成一股繩「抱團」闖市場、打品牌。』縣供銷聯社主任劉紅軍告訴記者,合作組織鋪就了農戶走向市場的致富路,鼓起了農民增收的『錢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