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2月18日訊 “我不是溫室中的花朵,也不作空谷幽蘭,我要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棟梁之材。”2005年,蔣朝民從黑龍江農墾科技職業學院畢業後,回到省農墾紅興隆五九七農場當起了一名“村官”。幾年來,他多方籌措資金,為家鄉打了600餘口深水井,使糧食產量連年上昇。
“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要做新農村建設的參與者和領跑者,要把廣闊的農村作為發揮自己特長的舞臺,在火熱的工作生活中把自己鍛造成社會真正需要的‘好鋼’”蔣朝民對記者說。
近年來,像蔣朝民這樣大學畢業到基層就業創業的青年很多。我省積極鼓勵和引導畢業生到西部、到基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去年,各高校畢業生參加“西部計劃”230人,“三支一扶計劃”1000人,“農村義務教育教師特崗計劃”841人,發放自主創業證3920個,比2010年同期均有較大幅度增長。
如今,在我省廣袤的黑土地上,一大批像蔣朝民這樣的大學畢業生正在投身基層,或穿行於田間地頭,指導和帶領鄉親們科學種田;或身背藥箱為農民送醫送藥,做新時代的“赤腳醫生”;或紮根鄉村,在三尺講臺上教書育人,為新農村建設播撒新的希望,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不忘鄉親,做村民致富的領頭雁
周淑清是黑龍江農業工程職業學院畜牧獸醫專業2006屆“村村大學生”,現任阿城區新平河畔養殖公司總經理,曾被評為“全國高職百名創業之星”榮譽稱號。
“我出生在五常市八家子鄉黑水村的一個農民家庭,因為家中就我一個女孩,父母都特別疼愛我,但就是不同意我讀書,我又特別喜歡讀書,但終究沒有拗過固執偏見的父親而退學了。”周淑清說起自己的求學創業經歷時,感慨地說:“人們常說,機遇偏愛有准備的頭腦,2004年我省實施‘村村大學生工程’,我毅然決定參加高考,希望通過知識改變命運。”
周淑清告訴記者,畢業後,為回報社會及學校的培育,她選擇了回鄉創業,針對家鄉具有的得天獨厚的優勢,她決定創辦養鴨場。
“起初,我從哈市引進1150只鴨子,由於掌握了養鴨的技術,定期防疫,鴨子的成活率很高。但鴨捨位於村子中間,給鄰居帶來不便,於是,就決定把鴨捨搬遷到河邊的一塊荒地上,這樣有利於放養。
可是,喂鴨的飼料需要打磨,沒有電還不行,當我正為接電的事兒犯愁時,區裡召開了大學生座談會,會上我說了自己遇到的困難,經過多方幫助協調,養鴨場終於通電了。”周淑清說,這幾年,她的養鴨場越辦越大,收益越來越好,2008年她建立了一個生態養殖園區,采取魚鴨鵝結合養,還利用河邊的300多畝廢棄沙場吸引資金,與種禽場、孵化場、飼料場、種養殖技術服務部、屠宰場、蛋品加工廠等聯合,為村民提供育雛、飼料、疫苗、技術服務,並回收畜禽產品,讓村民放心大膽地搞家禽養殖業。
經過努力打拼,周淑清的養殖場已初具規模,現有養殖場地及活動水面4萬平方米,綠萍池5000平方米,飼料及蛋品加工車間各1棟,鴨捨3棟,養殖蛋鴨6000只,年銷售額160萬元,純利潤二三十萬元。“目前,我正在籌劃進一步擴大規模,給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讓更多的農民通過養鴨致富。”周淑清對自己的創業路充滿信心,她說:“我一定會加倍努力,在乾好事業的同時盡其所能輻射帶動周邊農戶共同發展,最終實現帶動村民致富的目標。”
把真本領帶回農村最需要的人身邊
“東團結村是我的第二故鄉,這裡的百姓需要我,我會不遺餘力地為他們的信任和健康奉獻一生。”徐彬是齊齊哈爾梅裡斯達呼店鎮東團結村衛生所的一名鄉村醫生,從齊齊哈爾醫學院畢業後他選擇了到基層行醫的創業之路。談及他的人生選擇,徐彬說:“我就是一個實在、不貪圖名利的人,在農村這塊土地上,我一定會盡到一名白衣天使的神聖職責,在普通崗位上演繹出自己的精彩。”
東團結村是由三個自然屯組成的一個行政村,總人口3000餘人,在滿足本村村民就醫的同時,周圍十幾個村的村民也會到東團結村衛生所就醫,衛生所年平均門診量近1.5萬人次。徐彬告訴記者,找他看病的人越來越多,他感到肩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為了勝任工作,更好地為村民服務,他努力鑽研業務,並創建了家庭式診所。
2007年7月,村裡82歲的“五保戶”孔大娘高燒39度,幾近昏迷,家裡人都以為老人快不行了,甚至開始為她准備後事,後來,大娘的侄女抱著最後一線希望打通了徐彬的電話,接到電話後,他一秒鍾也沒有耽擱直奔大娘家。經過細致地診斷,初步確診大娘得的只是重感冒,但病情卻十分危急,若是再晚一小時,恐怕真的會有生命危險,於是,徐彬迅速趕回衛生所,為大娘拿來了藥物。經過一周的精心治療,老人的身體終於恢復了正常,大娘的親戚們感激涕零。徐彬說:“當看到村民痛苦的時候我心裡非常著急,只想著用醫技和真情回報這些疾病纏身需幫助的人們。能把真本領帶回農村,帶到最需要的人身邊,讓他們恢復健康,這是我最大的幸福!”
這幾年,徐彬在當地逐漸小有名氣,衛生所每天都門庭若市。“醫者,先做人,後行醫。”徐彬認為,衛生所面向的是農民群眾,是弱勢群體,於是,他在村衛生所裡實施了減、緩、免的收費辦法,對經濟困難的村民適當減免醫藥費,對一時帶錢不足的患者可先取藥下次來診時再還欠款,對於特困群眾實施免費治療,每年減免費用達3000餘元。有的患者甚至在拿了藥之後不解地問:“我們打車到你這,來回還得100塊錢呢,你怎麼纔收十幾塊的藥費啊?”
用愛心成就農村孩子讀書夢想
作為一名80後青年,葛軍把一腔熱血投入到了基層的教育事業中去,他用愛心成就了一批農村孩子讀書的夢想。
出生於1980年的葛軍現任職於穆棱市馬橋河鎮第二小學五年級班主任,當年,他從雞西師范學校畢業後,對家鄉這片土地的熱愛,激發了他要為鄉村教育事業服務的決心和熱情,於是,葛軍撲下身子堅守基層,成為一名默默無聞但又備受鄉親們愛戴的鄉村園丁。
回首幾年來的從教經歷,葛軍動情地說:“留守兒童的教育是如今農村中小學教育的重點,也是難點,我對待這部分學生加倍用心。”葛軍告訴記者,上學期他新接班級中,留守兒童就有十幾個,佔班級學生總數的三成多,他為這些學生建立了檔案資料、聯系簿,以全面了解他們的生活、心理狀況和興趣愛好等。劉發強是學校有名的雙差生,父母長期在外打工,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爺爺管教方法粗暴,動輒打罵,孩子從小就情緒偏激,仇視一切,不服從管教。葛軍了解情況後經常找他談心,處處關心、鼓勵他,對他取得的一點點進步都在班級中大加表揚。在孩子發脾氣時,他像父親一樣關愛他,讓他把心中的苦悶傾訴出來。葛軍還多次勸說小發強的父母要與孩子經常保持聯系,讓孩子多多聽到父母的聲音。一學期下來,劉發強的學習成績上去了,也開始面帶笑容融入到集體當中。
葛軍認為,愛學生是教師教育學生的起點和基礎。他的班級中有一個女同學不愛學習,破壞課堂紀律,下課調皮好動,惹是生非,面對這樣一個女孩,葛軍采用了各種方法說服教育,還大膽啟用她來當課代表。女孩十分感動,曾悄悄地告訴葛軍:“老師,你這樣看得起我,我一定要好好學習。”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學後葛軍都要與女孩談心,表揚她的點滴進步。功夫不負有心人,期末女孩的成績進步很大,行為習慣也大有改變。“後來她轉學了,走時依依不捨,曾寫信給我,信中說:‘雖然我離開了,可你是我永遠的老師,將來我也要當老師’。”葛軍說:“這句話是我用愛心對待每一個學生得到的最好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