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哈爾濱
搜 索
依蘭縣新興能源引領低碳經濟前行
2012-12-18 14:14:0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趙曉明 胡春風 潘宏宇 白雲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12月18日訊 提起依蘭縣,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那座為哈爾濱服務近半個世紀的達連河露天煤礦。如今,迅速興起的風力發電、煤層氣的開發利用以及煤矸石廢物環保再利用,正成為依蘭縣引領低碳經濟向新興能源大縣邁進的強力支橕。

  風電項目。

  依蘭縣委書記趙長滿告訴記者,依蘭縣正做大做強清潔能源和煤化產業,努力延長產業鏈條,把其作為加快依蘭縣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目前已籌備及開工能源產業大項目10餘個,總投資超過400億元,依蘭新能源建設潛力令人無限憧憬。

  漫山遍野白色風塔

  每年輸送十億千瓦時清潔風電

  從哈爾濱向東251公裡,便進入依蘭地界。走進依蘭,雞冠山上迎風聳立的風力發電機,正張開寬大的葉片如臂膀般歡迎著遠方的來客,這些巨大的風葉每轉動1小時產生的電力可以讓一只25W的電燈連續工作6年零9個月。

  遠遠望去,漫山遍野都是白色“巨人”,這些巨大的風力發電機已成為依蘭縣標志性建築。在華富雞冠山風電場,站在這些六七十米高的風塔下,寬大的塔基要五六個成年人手拉手纔能抱得過來。巨大的葉片在風力的帶動下緩緩轉動,每小時就能為電網輸送電力1500千瓦時。

  依蘭縣地理位置十分獨特,處於三山聚首之處,小興安嶺山脈、完達山餘脈和張廣纔嶺餘脈將依蘭縣圍成了一個管道,管口敞向西南方,松嫩平原上的西南風在依蘭形成常年不斷的“穿堂風”,年可利用“風期”達310天以上,測算後依蘭風力全國一流。

  獨特的資源吸引了全國風電企業,國電、大唐、華富等國內風電企業紛紛入駐,投資建場。目前,依蘭縣已有各種型號的風機近400臺,裝機容量40萬千瓦,年均可為國家電網輸送電力10億千瓦時,產值6億元,成為全國風電第一縣。

  今年,依蘭縣又投入5億元,新增風力發電裝機容量5萬千瓦。全省“十二五”規劃風電裝機容量為600萬千瓦,其中依蘭縣裝機容量為300萬千瓦,佔全省1/2,總投資300億元,佔全省風力發電量的50%,屆時依蘭縣將有4000臺風機為國家電網提供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


 

  采煤梯田。

  易燃易爆煤層氣

  由直接排放變身環保能源

  站在依蘭達連河露天煤礦向礦底望去,盤山公路似的運煤通道從礦底盤旋而上。遠遠望去一輛輛形如螞蟻的運煤車,開到近前纔發現如同龐然大物,人不足車輪高。

  我省東部煤炭資源豐富,依蘭剛好沾上“東部”的光兒,是全省五大煤城之一,有哈爾濱地區唯一的煤化工產業集群,擁有6.89億噸煤炭資源,年產量400萬噸。

  經過重組後哈爾濱市最大的煤化公司中煤龍化2009年在依蘭縣成立,重組後的中煤龍化一改過去挖礦賣煤的簡單生產模式,大力發展下游產品,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已為依蘭縣帶來了6.8億元稅收,為依蘭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記者在達連河礦區采訪時看到,一臺臺油田上使用的“磕頭機”在這裡找到了新“工作”——開采地下煤層氣。煤層氣是依附在煤層中以甲烷為主要成分的烴類氣體,與空氣混合後變成人們熟知的“瓦斯”,是誘發煤礦爆炸的元凶,過去為保證煤礦的安全,煤層氣被直接排放到空氣中。

  依蘭縣已探明的煤層氣儲量為18億立方米,為加快這一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2009年依蘭引進中泰能源公司。經過幾年努力,該公司先後完成21眼煤氣井的建設,煤層氣日開采量4萬立方米。中泰公司已在依蘭縣城鋪設煤層氣管道18公裡,600戶居民率先用上煤層氣,今後幾年將有5000戶居民陸續使用煤層氣。與每立方米2.8元的石油天然氣相比,熱值相當的煤層氣價格僅為每立方米1.8元,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中煤龍化裝置區。鍾亞輝 攝

  固體廢物煤矸石

  循環流化新技術實現再利用

  煤矸石是采煤和洗煤過程中排放的固體廢物,容易自燃和污染環境,其存放和再利用一直是困擾煤礦企業的難題。

  2011年,中煤龍化集團投資2.2億元建設的220噸/小時煤矸石循環流化床鍋爐項目開始試車。

  中煤龍化通過自主研發的新技術,將經粉碎後的煤矸石投入到循環流化床鍋爐內,不易燃燒的煤矸石在高溫煙氣的帶動下,變成固體小顆粒得到充分燃燒。該鍋爐投入使用後,既滿足了廠區內的蒸汽供應,每年還可消耗19.5萬噸劣質煤和69萬噸煤矸石,節省優質煤炭3萬噸,節約資金5000餘萬元,提高了資源綜合利用率。

  通過將煤矸石粉碎加工,由真空制磚機制成磚坯,在窯口燒結而成為成品磚。作為一種新型建材產業,煤矸石燒結磚項目是中煤龍化與依蘭縣今年重點推進的項目,雙方共同投資6000多萬元,年可利用煤矸石21萬立方米,年產煤矸石燒結磚1.2億塊,節省標准煤1萬噸,實現產值5000萬元。

  中煤龍化還投資2億元建設了污水處理廠,每天可處理污水8800噸,達到國家一級排放標准,曾經死氣沈沈的“赤水河”如今已鳥語花香。

  如今再到中煤龍化,記者看到,曾經堆積得像小山一樣的煤矸石存放區已經種上了植被,通過植樹綠化,往日的火焰山如今已一片清涼。

  2013展望

  依蘭縣將牢牢鎖定“工業發展、財源建設、民生工作、經濟總量”全面躍進全省十強縣和著力打造龍東地區強勢崛起的中等名城戰略目標,全縣GDP實現144億元,同比增長20%;財政總收入實現13.2億元,同比增長20%。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實現7.1億元,同比增長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8億元,同比增長30%;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完成43億元,同比增長2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568元,同比增長15%。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4501元,同比增長15%。

  力爭引進千萬元以上項目30個,重點推進項目108個,總投資274億元,實現開竣工項目70個。

  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2013年糧食總產提高到40億斤,農業總產值實現56.1億元。

  發展休閑旅游業,精心打造歷史文化游、自然觀光游和黑土紅色游三大優勢品牌,2013年接待游客45萬人(次),旅游業收入實現3.5億元。

  實施“十大惠民工程”,提昇群眾幸福指數。爭創國家級創業型城市,培訓城鄉勞動力4200人(次),新增就業3500人。建設廉租房100套、5000平方米,改造老舊樓10萬平方米、泥草房及危房5000戶。實施集中供熱五期工程,入戶安裝4000戶。


 

  決策者說

  加快發展提昇百姓福祉

  即將過去的2012年,依蘭縣新一屆縣委團結帶領全縣廣大乾部群眾,傾情實乾,奮力拼搏,全力實施第十五次黨代會上確立的“工業發展、財源建設、民生工作、經濟總量”全面躍進全省十強縣、著力打造龍東地區強勢崛起的中等名城新戰略,全面完成了年初確定的各項任務,各項事業發展勢頭強勁,躍進全省十強縣取得了新成果,打造龍東地區強勢崛起的中等名城邁上了新臺階。

  2013年,是依蘭縣實施加快躍進全省十強縣,全面建成和諧、富裕、文明、宜居的精彩依蘭的關鍵之年。黨的十八大為我們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指明了前進方向。當前,省市高度重視縣域發展,各縣(市)競相發展,呈百舸爭流之勢。壓力與動力同在,困難與機遇並存。哈爾濱市提出了縣域經濟及主導產業差別化、區域化發展的思路,為我縣產業發展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我們將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充分發揮區位、資源、環境優勢,有效激發各級乾部乾事創業的工作動力和企業投資興業的發展活力,為全面建成和諧、富裕、文明、宜居的精彩依蘭邁出堅實步伐。

  在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上實現更大作為,以加快城鄉發展一體化為根本途徑,推動農業增產、加強農村建設、促進農民增收。建設好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繼續實施擴米、增稻、減豆,推進糧食產能工程,推動全縣糧食總產突破40億斤,確保全國產糧大縣位次前移;建設好新農村建設示范基地,加大撤屯並村力度,著力打造中心村,確保依蘭縣新農村建設始終走在省市前列。

  推進六大產業集群發展,在提昇經濟總量上實現更大作為。強力打造大產業、建設大項目、構築大載體,拉動縣域經濟強勁增長。鞏固煤化工產業集群主導地位,推動新能源產業集群提量增效,提昇綠色食品和醫藥產業集群競爭實力,促進文化旅游產業集群提檔昇級,推進礦產資源和新型建材產業集群迅速崛起,加快裝備制造產業集群發展步伐。

  推進中等名城建設,在城市擴容提質上實現更大作為。加強城市建設與管理是建設宜居依蘭的根本途徑,是打造中等名城的必然選擇。以“一區四園十路”城市建設工程為重點,全面加快打造龍東地區強勢崛起的中等名城進程。實施骨乾路網、朝陽新區、生態園林城市、高檔住宅小區和棚戶區改造開發、城市精細化管理系列精品示范工程。

  推進十大惠民實事再上臺階,在提昇民生福祉上實現更大作為。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是衡量地區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我們將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擺在突出的位置,切實辦好十大惠民實事。加快城鎮松花江大橋建設,確保在明年旅游文化節前建成通車,早日實現兩岸群眾暢通發展的夢想;實施牡丹江大橋改建工程,切實解決牡丹江兩岸群眾出行難的問題;新建廉租住房100套,改造農村泥草房和危房8.7萬平方米,保證困難家庭住有所居;實施燃氣惠民工程,建設煤層氣生產井20口,新鋪設燃氣管網5公裡,新增入戶4000戶,降低居民日常生活費用支出;加快通屯公路建設步伐,計劃新建通屯公路144.1公裡,新改建農村公路危橋20座,順暢農村道路網絡;提昇職工群眾生活水平,切實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提高社區乾部、一線勞動者工資水平和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准,讓城鄉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不斷提昇幸福生活指數。(作者系依蘭縣委書記)


 

  古城日日新

  幸福節節高

  位於哈爾濱市東北部的依蘭縣,是歷史悠久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記者近日走進古城依蘭,處處感受到這裡湧動著謀跨越快發展的熱潮和百姓生活的新變化。

  依蘭縣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四縱六橫兩環”路網建設拉開城市發展骨架。實施棚戶區改造項目7個,新建小區面積13.6萬平方米,建成回遷安置房2000套。完成老舊樓節能改造8棟、4.2萬平方米。集中供熱新增入網40萬平方米,總面積達260萬平方米,城區集中供熱覆蓋率達到95%。累計鋪設燃氣管網20.5公裡,新增燃氣入戶3000戶。

  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目前全縣達到四星級以上標准村3個。整體搬遷自然屯2個、159戶。新建農民住宅樓6棟、3.4萬平方米。投資1.2億元,完成農村泥草房和危房改造1200戶、10.8萬平方米。

  科教文衛事業進展喜人。投資9300萬元的高級中學擴建項目歷經6個月的高標准建設今年投入使用,新建、續建寄宿制學校4所,新改建公立幼兒學校4所。啟動職教中心建設,建成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新建縣醫院和衛生監督所基本完工,3個鄉(鎮)衛生院建設穩步推進。新建鄉(鎮)綜合文化站3所,縣鄉村三級文化體系基本建立。完成廣電城網數字化轉換5000戶,農村光纖化覆蓋率達40%。呂厚民攝影藝術館開工建設,斡朵裡城遺址立碑保護。

  社會保障能力不斷增強。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啟動事業單位工傷保險,城鎮職工和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最高支付限額分別上調到9萬元和7萬元。新農合參保22萬人,參保率達83%。基本養老保險擴面2524人,發放養老金1.2億元。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准持續提昇,社會救助力度不斷加大,城市低保標准提高至每月301元,農村低保標准提高至每年1722元。

  2012數字回眸

  GDP實現120億元,同比增長20%。

  財政總收入完成11億元,同比增長10%;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6.2億元,同比增長15%。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0.8億元,同比增長30%。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22233元,同比增長15%。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2610元,同比增長15%。

[1]  [2]  [3]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