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陳潭秋被捕地舊址已列入棚改范圍 找尋『紅色』記憶(圖)
2012-12-21 14:00:01 來源:生活報  作者:張立 王威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生活報12月21日訊 近一個世紀過去了,哈市一些珍貴的紅色舊址卻仍隱匿在民宅中而不為人知。在本次新納入哈市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名錄中的,哈市道裡區西十五道街7號的民宅就是其中一處,這裡是我黨的創始人之一陳潭秋的被捕地,也是哈市抗日史上的重要地點,更有一段紅色故事。日前,記者與哈市政協委員來到這裡踏查,卻發現這裡殘損不已,已被劃為棚改項目中。

紅色遺址(記者攝於十月份)

  現狀:窗戶缺失雜物遍地

  伴著天空不時飄落的雪花,在道裡區西十五道街一排斑駁的建築中,記者找到了西十五道街7號樓這處新納入文保名錄中的建築。這裡是一棟灰色小樓,因為已經老舊所以顯得幽靜,西側有一門洞可進入院內。現場記者看到,小樓的一層現在為商服,樓上則為居民住宅。因為一直未有保護,所以外觀已經多處受損,牆體也有多處裂縫,部分門窗被改了構造。

紅色遺址院內

  現場哈市政協委員單林告訴記者,西十五道街7號是哈市一處重要的紅色革命舊址,多年前社會各界就一直在呼吁予以保護,這次終於劃入了保護范圍。

  如今這裡保存現狀如何,穿過貼著各種小廣告的門洞,記者來到小樓的後院,但院內卻一片狼藉,空地上堆滿雜物,周邊散落大堆垃圾,院內部分房子缺窗少門,有的甚至連房頂也不見。透過空洞的窗口向樓內望,整棟樓裡沒有絲毫生活的痕跡,漆黑一片。當記者和政協委員單林詢問這裡的現狀時,附近的居民李邵剛告訴記者:“這裡之所以凌亂,是因為已經列為棚改范圍了,原來住在這裡的人早就搬走了。”

  歷史:酷刑面前死不低頭

  對於這裡曾經發生的歷史,哈市文物管理站管理部主任賈英哲表示,這裡不但是珍貴的紅色遺址,更有著不為人知的激蕩人心的一段紅色故事。“陳潭秋是我黨的創始人之一,1929年8月,陳潭秋以中共中央巡視員身份到東北巡視工作,到哈後,他協助由滿洲省委派到哈爾濱的孟堅等人改組了哈爾濱市委,整頓了基層黨組織,成立哈爾濱執委會,推動了我黨工作的順利開展。1930年12月7日,中共北滿特委擴大會議在位於道裡西十五道街7號三樓的孟堅的住處秘密召開。因為被特務發現,陳潭秋等出席會議的人士在此被捕。雖然陳潭秋被捕後,敵人用酷刑企圖從他嘴裡得到黨的機密,但他同敵人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表現出共產黨員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這裡可以說是哈市一份寶貴的財富,對激勵當代共產黨人,特別是教育青少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將來:保留現狀等待開發

  對於這處紅色遺址列入拆遷范圍的情況,賈英哲則表示,陳潭秋被捕地是哈爾濱地方黨史上發揮重要作用的革命舊址,是哈爾濱市歷史最輝煌的部分。以前因為無人知曉它的歷史價值,寶貴的歷史資源而被無端破壞,而此次納入保護名錄後,將進行掛牌予以保護。

  統計顯示,哈市市區共有革命紀念地、革命舊址75處,而已被拆除的革命紀念地、革命舊址達到了33處。“革命舊址、革命紀念地是中國共產黨人開展艱苦卓絕斗爭的歷史見證,也是一座城市重要的文化遺產。這種遺產具有不可再生性,是一種特殊的資源,保護挖掘和利用好這些城市的歷史文化資源,不僅是為了傳承和發揚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對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塑造城市人文精神,發展旅游業等都具有現實意義。對於尚存的這部分紅色遺址,我們應當增強全社會保護革命舊址的意識,充分發揮革命舊址作用,通過加強保護、利用紅色遺址的步伐,來彰顯哈爾濱厚重的歷史底蘊。”單林說。

  對於這處紅色遺址的保護,記者聯系哈市規劃局。采訪中,哈市城鄉規劃局名城保護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遺址目前已列入歷史建築保護范圍。根據對此處的規劃,他們已經提出了相關意見,要求拆遷部門對這棟建築進行現狀保留,而日後這裡的開發方案則要提報規劃進行審批纔予以實施建設。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