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3日訊 社區專職工作者,這個普通的基層崗位招聘在短短的幾天裡,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4642人排長隊的報名場面,大量高學歷人纔的專注備考……一連串超出“預計”的“火”,讓有著11年社區工作經歷的“老委主任”——55歲的通江街道辦事處上紅社區主任戰敏良的內心,一直被問號與嘆號碰撞著。
問號一:工資不高為啥這麼多人考?
當了11年的社區主任,戰敏良如今的工資扣除了各種保險後拿到手的是1500元。連續看了好幾天報紙的她,挺納悶社區這基層工作工資不高,也沒所謂的“編制”,怎麼這麼“招人兒”呢?與這些年輕人不同,戰敏良當年走進社區工作,還帶著幾份無奈與不甘心。十一年前,她從所在的企業下崗了,“40多歲不是養老的歲數”,帶著這份要強和要伺候老人的實際,她選擇了參加離家很近的通江街道辦事處公開招聘社區主任的考試。不僅考上了,還一乾就是11年。實在的戰大姐說,要不是為了離家近方便照顧一直臥床的母親,她也許早就換了份工作。“現在1000多塊錢能乾啥?別說養一家老小,都不夠時髦姑娘買一雙鞋的。”
問號二:沒經驗的他們能行嗎?
社區工作說大不大,說小還真不小。都是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事,對誰家來說都是急事。從來沒有過基層工作經驗的年輕人,能行嗎?戰敏良有些不放心。“他們學歷高,但社會閱歷和工作經驗不足,而且不太懂得如何做群眾工作,如何化解生活矛盾。”按戰敏良多年的經驗,一些居民來社區辦事,有些是帶著“氣”來的,發幾句牢騷、多問幾句,是很正常的。可作為“天之驕子”的這些年輕人,能不能處理好,也許還需要真本事來證明!
問號三:工作瑣碎他們能堅持多久?
一名社區工作人員要負責網格內的四、五百戶人家的各項事務,上到勞動保障、下到衛生監督,不僅要知道各家家庭成員都有誰,還要熟悉每戶的基本情況……說起社區工作,戰敏良那股認真勁兒又被“勾”起來了。瑣碎的工作,幾乎很少能在短時間見到成果,作為居民的“大管家”,也很難讓家家戶戶都滿意。這份工作不僅不清閑,還要付出很大責任心和耐心纔能做得出色。這份“苦差”,他們能堅持多久,會不會乾了沒幾天就撂挑子了?
道裡區通江街道辦事處何主任告訴記者,前年區裡曾面向全社會招聘過一批政府僱員。可纔兩年的光景,就有不少人選擇了辭職,“婆婆媽媽”“工作辛苦”是他們離開的理由。
嘆號一:真年輕!
新老交替是必然趨勢,能讓居委會大媽的面孔換成“80後”甚至“90後”,對於老一代社區工作者來說是欣慰。以前的“銀發”職業如今也成為了年輕人爭搶的香餑餑。“我們社區現在在崗的工作人員是12人,其中11人已經是超過45歲的中老年人了。”戰敏良認真地算著每個人的歲數,“這個職業以前一直都是退休老太太或家庭婦女組成的隊伍”,缺少活力,工作模式單一,太需要年輕人的朝氣與創造性了。
嘆號二:有文化!
天天看報紙,戰敏良知道這次社區專職工作者眾多報名者中,竟然還有碩士,還有“海歸”高材生。“這真是太好了!”“其實社區工作特需要文化人,需要人纔!”在社區辦公室內,記者幾乎看不到“文件夾”、“大本子”,戰敏良指著電腦,自豪地笑著說,社區內的大部分資料已經錄入電腦,各種檔案也都變成了電子版。社區工作早就不再是家長裡短,調解兩口子吵架了。所以未來的社區工作更需要有文化的年輕人。“簡單的計算機操作還可以,但如果要是制作多媒體課件、制作短片,我們就要出去花錢請人來做。”說到這,戰敏良略帶憧憬地表示,希望這次他們社區也能來個高材生,最好是個電腦高手!
嘆號三:我們也要充電!
“未來的社區工作者肯定是向著年輕化、高學歷化的方向發展。”戰敏良謙虛地說,“我們這些人一看這情形,都覺得壓力很大,自己也不能放松要求,得不斷學習充電。”其實誰也不是天生當社區工作者的料,誰也別說這些年輕人乾得不會好,誰也別說他們會乾得好!多給年輕人些機會,幫他們一把,相信假以時日,他們錯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