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齊齊哈爾
搜 索
走進這座老年友好型城市——齊齊哈爾市養老事業采訪見聞
2012-12-24 09:30:45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郭銘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12月24日訊 不是全省最富裕的城市,卻把養老事業作為重要工作之一,成為全省養老典范城市,乃至被世界衛生組織賦予國際老年友好型城市的榮譽,這是中國第一次獲此殊榮。這座城市叫齊齊哈爾。

  12月中旬的一天,記者驅車駛進齊齊哈爾。寒冬裡,落日餘暉映紅天邊,為這座東北老工業基地重鎮涂抹了一層暖意。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老齡化成為齊齊哈爾市沈重的包袱。根據統計年鑒顯示,2011年我國人均GDP為35198元,但齊齊哈爾市人均GDP只有18245元,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與此同時,齊齊哈爾的老齡人口比例接近14%,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財力有限,老齡化嚴重,齊齊哈爾卻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養老之路。

  鏡頭一——54位臥床不起、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糖尿病的老人每餐前需要注射胰島素,膀胱造?的老人需要膀胱衝洗,褥瘡的老人需要每天換藥,大便不通的老人需要幫助用手摳出,癌癥晚期的老人需要臨終關懷……

  這就是一個失能護理院的真實故事。在齊齊哈爾市建華區誠信失能老人護理院,護理人員每天要做的就是這些在別人看來完全難以做到的事,把特殊的愛獻給特殊的老人。

  “爸,該換藥了。”“媽,該換尿布了。”“爸,我給你刮刮胡子、洗洗頭。”……這裡不是家庭,而是一所失能老人護理院,在這兒你聽不到護理人員叫失能老人姓名。一聲聲爸媽,透著護理院人員與失能老人親如一家的情感。

  記者走進房間,看到的更是雪白的床單和棉被,聞不到一點兒異味;老人們的臉個個乾乾淨淨,不像久臥病床的人。推開廚房,新鮮的肉蛋果蔬堆滿冰箱和儲存櫃。

  “這位老媽,來的時候是帕金森氏癥,關節都是強直的,三個小時就得幫她翻一次身,大便都得用手摳。”說話的人正是誠信失能老人護理院院長易連軍,記者見到她時,她還忙著為一位失能老人打理床鋪。因為剛走了兩個護工,一時找不到接替的人手,她顯得有些焦慮。易連軍告訴記者,護理失能老人光有不怕髒不怕累的精神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更多的專業護理技能和經驗。“怎麼下鼻飼管,怎麼為褥瘡換藥……這不是隨隨便便就能乾的。”易連軍一邊護理著老人,一邊向記者解釋說,院裡有嚴格的護理制度和規定,定時給老人敲背、按摩,眼睛、口腔護理早晚各一次……

  易連軍回憶說,當年她在護理母親的過程中,切身感受到了失能老人生存的艱難,於是,她從只有8張床位的60平方米的護理院乾起。

  這些年來,在各級有關領導和部門的關懷和支持下,護理院已從分散的三處,搬到了由建華區政府無償提供的940平方米的新院捨,改善了條件和環境,先後收住了300多人,使更多的失能老人享受到在家裡也享受不到的護理和生活環境。現在院裡的失能老人,年齡最大的90歲,住院時間最長的有9年之久。

  “缺乏愛心的人是辦不了護理失能老人這項事業的。”采訪中,最讓易連軍懮心的是現在願意從事護理老人工作的人越來越少,還有就是如今她已年近60歲,怕自己哪天乾不動了、倒下了,自己手中的接力棒不知能放心地交給誰。


 

  鏡頭二——一棟三層小樓裡人聲鼎沸:58歲的乒乓球隊隊長劉真英帶領70位老人揮動球拍強身健體;63歲的合唱隊隊長閆翠蘭指導近百位老人載歌載舞排練演出;73歲的棋牌隊隊長魯興文組織七八十位老人切磋象棋撲克技藝……

  2012年,齊齊哈爾市三年城區社區公益用房全部達到300平方米以上目標的完成,宣告了老人們“冬天不出門,夏天蹲牆根”日子的一去不復返。

  走進這棟3層小樓,立刻滿耳的歡聲笑語。這是齊齊哈爾市的一個社區服務中心——文賓社區。社區主任劉彩英介紹說,社區老人約有4000多人,每天來社區服務中心活動的居民都達上百人。一些老年人更是早上5點就來活動,晚上社區工作人員下班了他們也不願離開。“在上海工作的兒子每次給我打電話都要問我在哪兒,如果我說在家,他就會很著急地問我怎麼不去社區活動,擔心我出了什麼問題。”劉真英老人自豪地舉起手中的乒乓球拍對記者說:“兒女特別支持我到社區活動,專門給我買了蝴蝶牌的球拍,800多塊錢呢。”齊齊哈爾市社區公益用房建設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老年群體,特別是2011年啟動社區日間照料等特色為老服務項目後,設立日間照料室170個,特別是為老服務應急呼叫GPS跟蹤定位求救系統,使老年人不出社區就能享受到社區提供的日間看護,以及就餐、購物、健身、娛樂、保健等多元化、個性化的服務。

  據齊齊哈爾市民政局局長張大偉介紹,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該市社區公益用房面積小、設施舊、配套不全、功能缺失,全市7個區社區公益用房總面積不足1.8萬平方米,平均不到100平方米。2010年齊齊哈爾市政府制定下發了《城區社區公益用房三年發展規劃》,三年來投資1.2億元,新增社區公益用房7.7萬平方米。

  “在做好公益用房硬件建設的基礎上,還要不斷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努力滿足社區群眾多元化需求。”張大偉對記者說,社區公益用房在功能劃分上也是盡可能的擴大居民活動區,減少辦公區,設立了“一站式”服務廳、文體活動室、電教室、慈善超市、便民餐廳、綠色網吧等。

  鏡頭三——生活在齊齊哈爾市第一福利院的老人們是幸福的,也是幸運的:“溫馨室”成就了87歲邢好禮老大爺和75歲何貴琴老大娘的黃昏戀;“母女間”讓兩代人感受到家庭的天倫之樂;各種競賽、評比、書畫展,舉辦紅歌音樂會、觀光野游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老有所樂,關注老年人精神世界,他們的“夕陽”生活纔能紅彤彤。

  坐落在齊齊哈爾市中心的第一福利院有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松鶴家園,佔地面積達到2.4萬多平方米,是一家擁有1200多張床位的公辦養老院,收住“三無”老人、沒有自理能力的殘疾人和自費養老的老人。2005年為了建設松鶴家園,不算土地,建設投資就達到近7000萬元,而當年齊齊哈爾地方財政收入只有21.1億元。

  見到齊齊哈爾市第一福利院的“纔藝之星”劉素舫時,記者著實一驚。這位80歲高齡的老人正在為排練新年晚會的節目而翩翩起舞。令人費解的是,劉素舫本是天津人,退休前一直在煙臺工作。老伴離她而去後,她沒有選擇兒子所在的城市哈爾濱,而是來到了齊齊哈爾,入住到松鶴家園。

  面對記者的疑惑,劉素舫坦言,吸引她來到這裡的原因,是價格相對便宜;留住她的原因,除了環境優美、硬件條件好,更重要的是這裡組織的各種活動讓老年生活豐富多彩,每天過得都很充實。“你看,這是我們在比賽包餃子,很正規的,這不都戴著圍裙嘛。我們三個人去的,代表一個樓層。”劉素舫指著照片,如數家珍般講述著往昔的說快板、唱大戲、做競賽,幸福之情溢於言表。

  “人老了,能吃多少、喝多少?我們圖的就是個樂呵兒。”采訪中,這裡的院長張雙艷就對此感觸頗多,她認為,老年人對精神的需求遠遠勝過對物質的需求。也正是從這點考慮,張雙艷結合為老服務的時代特點不斷更新服務理念。

  公辦養老機構無論是硬件設施條件,還是軟件服務管理都是民營養老機構望塵莫及的。能住進松鶴家園的老人是幸運的,但在松鶴家園門外還有多少等待入住的老人呢?張雙艷告訴記者說,600多名難求“一床”的老人中曾有人這樣問過她:“張院長,我死之前還能不能住進來?”

  “看著這麼多老年人不能入院,我心裡真難受。就盼著能建更多的公辦養老院,讓每個老人都能安享晚年。”新的一年即將來臨,祝福張雙艷的心願早日實現。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