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4日訊 冬至,停伐後的湯旺河局守虎山林場已看不見運材車的忙碌。大山似乎靜寂了許多,但是走進場內,看到的卻是職工創業的忙碌身影。場長趙力滿懷喜悅地對記者說:“我們現有存欄野豬1000多頭,明年我們場生態野豬能發展到3000頭,將實現產值1500萬元。木材一根不采,我們照樣捧起‘金飯碗’,對建成小康社會信心百倍。”
2011年全面停止主伐後,全市各地高舉生態文明建設旗幟,積極投身三次創業,加速轉型跨越,告別“木材飯”,吃上“生態宴”。
“生態宴”營養更加豐富。黨的十八大後,市委提出,要打造生態富集先導區、生態經濟先行區、生態文化示范區、生態宜居城市樣板區,建設成中國最好的生態功能區。
“生態宴”品種更加多樣。伊春人感嘆“生態產品”字樣首現十八大報告中,盤點我們的生態產品,令人自豪:
十七大以來的五年,是伊春市生態恢復最快的五年,森林覆被率提高了3.5個百分點,森林蓄積量增長1600萬立方米,實現了持續“雙增長”的目標。
全市各類自然保護區已經發展到21處,總面積達到了69.5萬公頃,佔全市國土面積的21.2%。其中豐林、涼水、烏伊嶺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翠北省級自然保護區,已分別被批准加入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網絡。
……
“生態宴”調配更加科學。全市形成了以森林食品北藥業、森林生態旅游業、礦產開發及冶金建材業為主,以木材精深加工業、新型裝備制造業、紡織業、清潔能源業、文化產業、現代服務業等為補充的“3+X”產業體系。今年前三季度,伊春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65.3億元,同比增長12.5%,高於全省平均水平2.1個百分點。
“生態宴”品位更加高雅。圍繞建設國際森林生態旅游名城的總體定位,加快推進了二度城市化,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高速公路、航空、鐵路等立體交通網全面形成,垃圾處理廠、污水垃圾處理廠等重點工程投入使用。特別是通過實施伊春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棚改工程,更是讓45萬林區百姓圓了安居夢。
伊春市在保護中加快發展的基礎已變得更加堅實,發展潛能正在累積釋放,“五位一體”的發展之路將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