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2月25日訊 年終歲尾,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從省農委傳出:歷經多年低迷之後,近兩年我省馬鈴薯產業迅猛發展,種、銷、加、儲全產業鏈均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生產水平持續提高,加工、銷售和窖儲能力大幅提昇,已經成為全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2012年,我省馬鈴薯銷售在穩定福建、河南、廣東等主銷區市場的基礎上,又拓展了陝西、上海、江蘇、浙江、山東等省的市場,首次吸引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的客商到我省采購馬鈴薯。
小小土豆,“滾”出巨大財富效應;昔日的馬鈴薯大省,風采重現。
薯運專列帶動功不可沒
來自省農委的一組數據令人欣喜:目前,我省馬鈴薯種植面積已擴大到480萬畝,其中種薯面積69.5萬畝,分別比2010年增加120.2萬畝和16.9萬畝,增長33.3%和32.1%;全省10萬畝以上的馬鈴薯種植大縣(市、區)已發展到11個,其中面積最大的訥河市達70萬畝;2012年僅馬鈴薯外銷一項,為全縣農民增加收入9600萬元。
近兩年,全省新上億元以上馬鈴薯加工項目7個,七成以上的“龍江薯”可以實現就地加工。由於加工鏈條的延伸和加工層次的提昇,全省馬鈴薯加工產品已增加到4大類20多個品種;馬鈴薯全粉、變性淀粉、冷凍薯條、各類薯片等深加工產品比例已提昇到35%以上,其中精制淀粉和變性淀粉等產品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與此同時,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實力和技術優勢的骨乾企業也迅速發展壯大,產業集中度快速提昇,齊齊哈爾、綏化、黑河、大興安嶺等4個市(地)的馬鈴薯加工生產企業數量佔全省的80%以上,加工能力佔全省的90%以上;北薯、嵩天、奈倫、港進、麗雪等前5強生產企業的生產量佔全省加工總量40%以上,佔精加工總量的90%以上。
是什麼因素促成我省馬鈴薯產業在短短兩年內發生如此巨變?業內人士一語道破:除了突出的資源優勢和雄厚的產業基礎,銷售帶動功不可沒——
2011年,我省確定了馬鈴薯產業振興戰略,重點突出“貿”和“銷”,打造優質種薯、鮮食商品薯產銷大省,打造馬鈴薯加工業大省,實現向馬鈴薯產業大省和強省的跨越。
新思路帶來新出路。自去冬以來,我省先後舉辦了四次大型馬鈴薯產銷對接活動,組織省內馬鈴薯專業合作社、基地和營銷大戶與銷區采購商對接洽談;並開創馬鈴薯專列銷售先河,先後發運馬鈴薯專列26列,幫助產區農民搶佔市場先機,打開外埠市場。
銷售版圖擴展到大半個中國
克山縣農民王紹軍永遠也忘不了2011年9月15日這一天,他所在的克山昆豐馬鈴薯專業合作社的2160噸馬鈴薯,坐著專列到了福建,掙了600萬元。“要是沒有政府出手相助,那年我就完了。5000畝馬鈴薯都得爛在地裡。”
2011年我省馬鈴薯銷售打了一個漂亮仗。在全國馬鈴薯市場低迷的大環境下,我省采取發運馬鈴薯專列帶動省外銷售、龍頭加工企業收購和建窖儲藏等措施,三管齊下。當年發運馬鈴薯專列6列,創全國之最。在專列銷售帶動下,省內外市場共銷售馬鈴薯187.6萬噸;全省商品薯和加工薯平均每公斤銷售價格還分別高出常年0.13元和0.1元。
2012年,雖然20年未遇的罕見秋雨給馬鈴薯專列發運帶來諸多挑戰,但在有關部門積極努力下,全省先後發出20個專列,再創全國之最。
自8月25日訥河市在全國率先發出馬鈴薯專列以來,克山、依安、訥河、嫩江、五大連池、北安等我省馬鈴薯生產大縣(市),都加入了發運專列的行列。浙江、上海、江蘇、江西、陝西、山東、河南、福建、廣東、湖南、湖北——“龍江薯”的銷售版圖擴展到大半個中國。
在專列銷售帶動下,“龍江薯”的知名度和市場價格一路飆昇,外埠市場迅速擴大。截至2012年底,全省馬鈴薯外銷量達178.2萬噸,比去年同期增加92.6萬噸,增長1.1倍。
政府搭臺土豆唱戲
專列作用為何有如此大的威力?
省農委市場處處長張國義說,專列銷售的意義不在於它帶出去多少馬鈴薯,而在於這種形式——政府組織,增加了所售產品及銷售主體的市場公信力和誠信度。雖然市場經濟中企業是市場主體,但由於信息不對等,企業之間很難一下子建立信任,這時政府出面推介或是搭臺組織,就能使雙方迅速進入貿易實質。
專列的開出,激活了產銷儲加全產業鏈條,為馬鈴薯產業發展開闢了新的發展空間。我省面積最大的馬鈴薯生產縣訥河,近兩年通過馬鈴薯專列帶動,完成了“訥河馬鈴薯”地理標志認證,叫響了“訥謨爾”馬鈴薯商標,建立了訥河馬鈴薯網站和訥河馬鈴薯批發電子商務平臺,全縣馬鈴薯銷售區域拓展到東北、華北、江浙、兩廣等地區的14個省份。
專列的開出,讓一些開了“眼界”的農民,開始思考如何解決“一季生產、集中上市”等深層次問題,“鮮薯儲藏”、“旺吞淡吐”,這些市場的專有名詞,也走進了尋常薯農的生活。
依安縣的胡春城原是地道的農民,自1995年從事馬鈴薯販運,雖也獲得了不少收益,但做大做強始終力不從心。尤其是沒有倉儲能力,土豆收回來,價高價低都得出售,市場風險很大。去年12月在黑龍江——福州馬鈴薯產銷對接會上,他與廈門一家薯業公司簽訂了一個大合同——1640噸的馬鈴薯銷售合同。
福建回來之後,胡春城就著手建倉儲。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一個投資2600萬元、總窖儲面積2萬平方米、倉儲能力5萬噸的大型馬鈴薯倉儲窖建設上馬了。目前,胡春城的倉儲窖已經存儲種薯6000噸、商品薯4萬噸,代其他農戶存儲馬鈴薯4000噸。他高興地告訴記者,“通過鮮薯儲藏、錯峰銷售,我的馬鈴薯每公斤至少可以多賣0.4~1.00元。”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自馬鈴薯專列開通以來,通過政府搭臺主辦的馬鈴薯產銷對接,我省延伸到銷售領域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已從之前的94家激增至323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