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五項改革力促冰城人『病有所醫』 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
2012-12-25 11:08:06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25日訊 2009年以來,市衛生局將醫改工作作為全市衛生系統的核心工作、重點工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的決策部署,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基本原則,遵?統籌協調、突出重點、循序漸進的改革路徑,攻堅克難,全力推進五項重點改革,取得了明顯進展和初步成效。

  四年醫改,哈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水平、覆蓋人群及法規機制建設取得實實在在的成績,給農民帶來了巨大變化

  新農合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簡稱,指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願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采取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資助的方式籌集資金。

  醫改四年,我市新農合籌資水平不斷提高,籌資標准由2008年人均80元提高到290元。2009年以來,我市共籌資新農合基金28.2億元,其中:政府補助23.48億元、個人繳費4.72億元。

  新農合覆蓋面不斷擴大,新農合制度100%覆蓋面連續四年得到鞏固。農民常住人口參合率由2008年的94.4%擴大到2011年的99.7%,參合人數達到382.57萬人。四年累計參合人數達到1446.57萬人。

  四年來,我市累計為995.25萬人次的新農合患者補償了24.5億元的醫藥費,參合人受益率為80%以上,得到萬元以上醫藥費補償人次為15676人次;各統籌地區縣鄉定點醫療機構住院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達到75%以上,封頂線達到8萬元以上。

  我市對全市新農合補償實行“十統一”管理,即:統一籌資標准、統一起付線、統一報銷比例、統一封頂線、統一門診慢性病和特殊大病補償、統一特困群體優惠政策、統一將基本藥物和一般診療費納入報銷范圍、統一擴大重大疾病醫療保障、統一開展支付方式改革、統一醫用耗材補償。實行了“一證通”和異地“即時結報”等便民措施。參合農村居民在統籌區內各級定點醫療機構就醫,持《合作醫療證》等有效證件,可以選擇定點醫療機構就醫,取消了轉診環節。開展了支付方式改革,實行了門診總額付費、按住院人次付費和按住院病種付費,探索了按床日付費工作。


  2011年5月1日,《哈爾濱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辦法》正式實施,成為全國率先出臺的保障和改善民生領域的一部地方政府規章,在完善新農合管理體制機制方面做了有益嘗試。在該《辦法》基礎上,我市制定了新農合基金管理制度、基金收支預算、基金運行分析和風險預警、住院次均費用管理、大額醫藥費管理等31項工作制度。

  基本藥物制度實施機構全部按規定實行網上集中采購,配備使用的基本藥物均在400種以上,群眾少花藥費8102.7萬元

  我市分批分步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自2010年3月15日起,全市分兩批啟動實施了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工作。截至2011年4月30日,全市由政府舉辦的251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已全部配備使用了基本藥物,並實行了零差率銷售,提前兩個月落實了省政府要求。目前實施機構全部按規定實行網上集中采購,配備使用的基本藥物均在400種以上,並通過電子屏等方式進行了公示。基本藥物制度實行以來,群眾少花藥費8102.7萬元。

  非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如何落實基本藥物制度,是一個不小的難題。2011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實施了非政府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改革。市衛生局下發了《關於非政府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實施基本藥物制度改革指導意見的通知》。

  平房區成立了由區醫改辦、財政局、衛生局和領辦醫院組成的區醫改管理委員會,實行了對轄區內由企辦醫院領辦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的“四獨立”,即獨立機構、獨立法人、獨立賬戶、獨立運行管理。在企辦醫院領辦的社區服務機構實行基本藥物制度,執行藥品零差率銷售,區財政按照15%的比例給予其基本藥品銷售補償。

  近四年是我市歷史上對基層醫療衛生事業投入最多、建設規模最大的時期,總投資22.1億元用於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軟硬件建設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近4年來,全市共實施衛生項目255個。其中,中央擴大內需項目122個,中央新增項目18個,省、市政府投資和單位自籌資金項目115個。總建築面積67.85萬平方米,總投資22.1億元,其中中央投資3.72億元,省投資6234萬元,市投資1.54億元,區縣投資2.27億元,項目單位自籌13.95億元。全市85%社區衛生機構業務用房得到改建,鄉鎮衛生院業務用房基本實現磚瓦化或樓房化。

  2009-2011年3年間,市級財政累計投入3000萬元,對22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裝備基本醫療設備和辦公設備,共計14054臺(件、套)。各級政府為鄉鎮衛生院配備了基本醫療設備。基層衛生隊伍能力建設得到強化。在中央及省級財政補助公共衛生專項421.6萬元的資助下,開展了以“春雨”行動為主題的基層衛生隊伍培育活動;通過成立“赴農村專家講師團” ,扶植基層衛生培訓基地建設,建立監督考核效果評價體系,實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訓形式,對3.4萬名基層衛生人員進行專題、專項、專業培訓。


  公共衛生均等化水平不斷提高,人均公衛服務標准由15元提高到25元,服務項目擴展到10大類41項

  醫改以來,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取得明顯成效。政府投入明顯增加,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籌資標准從2009年的人均15元提高到2011年的25元,市轄區各級財政累計投入5.27億元。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不斷增加,到2012年,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擴展到10大類41項,基本醫療服務已經覆蓋到所有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服務成果不斷鞏固,全市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率已達85.34%,電子建檔率為73.96%。共為284.04萬名65歲老人免費體檢,做到了應檢必檢。高血壓患者規范管理工作惠及647438人,糖尿病患者規范管理工作惠及128911人。農村婦女“兩癌”檢查56410人,農村孕產婦葉酸補服12.19萬人、住院分娩補助14.99萬人。完成13700例白內障患者復明手術。共接受免費婚檢64358對。

  從2009年起,我市將規范化預防接種門診建設及集中接種工作納入工作重點。截至2012年11月底,全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完成規范化預防接種門診建設,甲級門診率達到79.46%。同時,將規范化預防接種門診建設與集中接種工作同步推進,逐步實現由村所、社區衛生服務站接種向以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集中接種的過渡。兒童免費接種的疫苗達到11種,並連續開展了麻疹、脊灰疫苗強化免疫、查漏補種和重點人群接種工作。

  門診“一卡通”、優質護理服務……大型公立醫院改革從“心”開始,一項項溫馨服務融合了醫患關系

  我市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積極穩妥推進,設計制定區域發展規劃。從市級層面,設計制定了《哈爾濱市醫療機構設置規劃(2010-2015)》和《哈爾濱市衛生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同時,加強縣級醫療機構建設,啟動“院縣合作共建區域醫療中心”項目,2012年起,市政府連續四年投入1800萬元,縣(市)財政匹配一定資金,開展“院縣合作共建區域醫療中心”項目,解決缺科、缺技、缺人和缺設備的問題,核心任務是健全科系,增設短缺科系,做強ICU、麻醉科、病理科和眼科等短線科系;拓展技術,有針對性地引進新技術、新項目,培育適合醫療中心特色的技術群;培植人纔,引進、培訓人纔500人,培養專科人纔梯隊20個;增加設備,支橕新技術、新項目的開展,提昇縣級醫院的整體功能。

  2012年底已有8所縣(市)人民醫院通過二級甲等以上醫院評審,力爭四年內12所縣(市)人民醫院達到二級甲等以上醫院標准。

  大力推廣便民惠民措施,全市建立了預約診療平臺,轄區二級以上醫院普遍實行了預約診療服務。設立門診便民服務中心、電子叫號服務、門診“一卡通”管理等15項優化門診診療流程新舉措。全面實施優質護理服務,三級醫院覆蓋100%以上的病房,二級醫院覆蓋60%以上的病房。在全市50家二級以上醫院262個臨床科室開展了臨床路徑管理試點,累計入徑治療病例23182例。

  道裡區引導公立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立“雙向轉診”機制,轉出病人社區康復轉回率達91.9%,這個做法在衛生部工作簡報中刊發。

  2010年,在市直14家醫院試行了院長績效考核工作,建立了以服務評價、辦院方向、平安建設、管理有效、資產運營、持續發展等6大類27項量化工作指標的考核評價體系。2011年,將實施院長績效考核范圍擴大到18家區、縣(市)人民醫院。2012年繼續實施對市直14家和18家區、縣(市)人民醫院以服務評價、辦院方向、平安建設、管理有效、資產運營、發展持續等6大類30項量化工作指標的考核評價體系,此舉推動了公立醫院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和信息化,為建立以法人治理結構為核心的公立醫院改革奠定了運行機制基礎。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