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5日訊 近日,市關工委對全市轄區內的10個縣(市)、142個鄉鎮、1402個行政村、7418個自然屯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結果顯示,哈市農村“留守兒童”有19106人,存在家庭教育缺失、營養狀況不良等問題,應從建學校、結對子等方面對他們予以關愛。
九成由祖輩或親屬監護
調查顯示,我市90.3%的“留守兒童”由祖輩或親屬監護,4%由學校監護,5.7%為其他監護方式。多數“留守兒童”由祖輩隔代監護和撫養,這種監護基本停留在管吃、管住,餓不著、凍不著的層面。現實生活中,父母的作用無以替代。在“留守兒童”的家庭,監護人很少注意對孩子的精神和道德進行有效的監管、約束和引導。
不同程度感到孤獨
調查顯示,“留守兒童”正處於身體發育時期,平時身邊缺少父母照料,部分“留守兒童”還存在家庭貧困,飲食無規律,生活標准較低等問題,易造成營養不良,影響身體健康。此外,由於父母長期在外務工,致使部分“留守兒童”不同程度地感到孤獨、郁悶、內向、不合群、自卑,少數甚至出現自閉傾向。
部分紀律松懈甚至厭學
調查顯示,在“留守兒童”中,67.5%為在校生,32.5%為學齡前兒童。父母監管缺失,擔當監護責任的祖輩文化程度較低,缺少引導孩子正確學習的方式方法,更談不上輔導孩子學習,導致部分“留守兒童”出現紀律松懈甚至厭學、逃學現象。
建議辦學校、結對子、常溝通
市關工委建議,寄宿制學校作為一種“全天候”管理方式,適合於留守生。但興辦寄宿學校投入大、運轉費用高,各級政府應多方籌集資金,確保學校正常運轉,使寄宿的留守生有良好的學習環境、舒適的生活環境、完善的文體設施。應組成關愛隊伍,動員更多有愛心、有能力、有條件的“五老”與“留守兒童”結幫扶對子,從學習、生活、校外活動等方面給孩子以關愛;應建立學校和家長定期聯系機制,寄宿學校開設學生心理諮詢教育輔導課,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