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實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充分發揮好各級政府的職能作用
——在市委中心組集中學習會上的發言
中共哈爾濱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聶雲凌
行政體制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轉變政府職能是行政體制改革的本質核心。黨的十八大強調,要按照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目標,深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近年來,我市通過不斷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在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能上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必須清醒地看到,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建設與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相適應的服務型政府,提高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人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仍是一項長期而重要的任務。我們要按照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和新目標、新任務、新要求,進一步廓清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思路、任務和要求,努力發揮好各級政府在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中的重要職能作用。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轉變政府職能,是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鍵。黨的十八大明確,要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為此,我們要把轉變政府職能向三個方面聚焦:一是強化政府的經濟調節職能。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切實減少對微觀經濟活動的乾預,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合理配置宏觀調控部門職能,突出政府宏觀管理與規劃職能,切實減少微觀管理和具體的審批事項,實現從項目管理向規劃管理、從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的轉變,把主要精力轉到宏觀調控的決策建議上來。二是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調整和優化政府公共服務結構,進一步增加政府公共服務支出,努力提高市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社會保障水平。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逐步擴大公共服務的覆蓋面,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適度、可持續發展的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三是強化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整合社會管理資源,提高社會管理水平,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制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加強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增強城鄉社區服務功能,強化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在社會管理和服務中的職責,引導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發揮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
——紮實推進機構改革。合理的政府結構是國家行政權力順暢、高效運行的重要條件和基礎。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大機構整合力度,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在此基礎上,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明確,要穩步推進大部門體制改革,健全部門職責體系。我們要按照這些重大部署,加快完善政府機構設置,使之更加適合形勢和任務的要求。一要改革行政組織結構。按照“寬職能、少機構”的改革方向,對職能相近、管理分散的機構進行合並,對職責交叉重復、相互扯皮、長期難以協調解決的機構進行合並調整,以利於權責統一和整體效能提高。同時,對職能范圍過寬、權力過分集中的機構進行適當分設,以改變部門機構失衡和運行中顧此失彼的現象。二要理順部門職責體系。科學劃分、合理界定部門分工和權限,切實解決政府職能中缺位、錯位、越位的問題,促進各部門密切配合,各負其責,形成合力,建立確需多個部門管理事項的宏觀調控機制或綜合監督協調機制。加強部門間的工作溝通與政策協調,建立形式靈活便捷的部門聯席會議機制,提高政府的整體工作運轉效率。三要減少不必要機構。認真解決政府議事協調機構和臨時機構設置過多、過濫的問題,該撤銷的要堅決撤銷,將其所承擔的工作任務歸並到有關部門。對於確需設立的臨時機構,按照有關規定履行法定程序,嚴格規范審批,依法明確工作任務、職責權限、存續期限、撤銷條件等。
——創新行政管理方式。黨的十八大首次把信息化提昇到與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表明信息化在“四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為此,我們要把信息化建設作為創新行政管理方式的重要手段,優化辦事流程,改進服務方式,使行政管理富有成效。一是改進和優化辦事流程。遵循簡便化原則,流程應清晰明了、便捷實用,便於推廣和普及;遵循科學化原則,對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重大事項,認真進行專家論證、技術諮詢和決策評估;遵循開放化原則,流程設計不能固化、僵化,需要開放設計、適時修正、持續適應。二是拓寬政務公開范圍。按照民主科學決策的要求,建立健全政府決策項目的預告制度和重大事項的社會公示制度,建立和完善在社會各階層廣泛參與基礎上的政策聽證制度;按照監督有力的要求,健全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和社會輿論監督等監督制約制度,防止各種濫用權力行為,提高政府公信力。三是全面推進依法行政。進一步規范行政立法,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質量,確保行政法規、政府規章、規范性文件和政策性文件同憲法和法律保持一致和協調,不得另搞一套。加強和改進行政執法,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職權,確保行政權力受制於法。加快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執法體制,特別是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
——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事業單位是經濟社會發展中提供公益服務的主要載體,在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和改善人民群眾生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進一步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更好地發揮事業單位提供公益服務的功能,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必然選擇。一要促進公益事業發展。通過改革體制、轉變機制,激發事業單位活力和提高事業單位整體素質、服務水平,強化各級政府責任和加大財政投入,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公益事業,不斷滿足群眾和經濟社會發展對公益服務的需求。二要創新體制機制。著力探索建立多種形式的法人治理結構,健全事業單位內部決策、執行和監督機制。著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轉換用人機制和搞活用人制度為核心,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為重點,建立責任明晰、分類科學、機制靈活、監管有力的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制度。三要堅持分類指導、分業推進、分級組織、分步實施。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改革策略,具體要求、方法和步驟不搞“一刀切”。圍繞改革的總體目標,明確不同階段的改革重點,梯次推進,做到長遠目標與階段性目標相結合、全面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四要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綜合考慮社會各方面需求和各種制約因素,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與各方面的可承受程度統一起來,積極穩妥推進。處理好與政府機構改革的關系,處理好事業單位改革內部各項具體改革舉措的關系,做到改革政策前後銜接,改革措施協調配套。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情況復雜、難度較大,需要更大的膽識、決心和勇氣。我們一定要堅持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按照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潔高效政府的要求,著力破除制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切實把各級政府打造成為人民群眾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真正履行好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重大職責,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