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佳木斯的『麗莉年』(圖)
2013-01-03 07:41:05 來源:新華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尹曉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松花江畔的群雕

  這是一個誕生英雄的城市,到佳木斯的第一天就有人這麼告訴我。

  2012年,這個城市跟一個叫張麗莉的中學女教師緊密聯系到了一起,在突然啟動的校車面前,她護住了學生,失去了雙腿,這一年,“最美女教師”出現在了公眾的詞典裡,兩者在新聞報道裡的高度匹配讓人甚至可以忽略掉她的名字。

  像是筆直的河流轉了個急彎,在張麗莉人生突然的轉彎處,許多人的行程也慣性地進行了一次急轉,佳木斯這個城市也經歷了沸騰的大半年,附帶著張麗莉執教的學校,佳木斯十九中,也成為市裡的標志性地點。


 

  治療中的張麗莉(資料圖片)

  劉英俊公園

  勇救學生自己重傷

  去年12月底的佳木斯,最高氣溫也只有零下十六七攝氏度,路兩側的積雪蓋得像床棉被,行人呼出的白氣在車子裡也看得分明。這是個規模不大的城市,司機告訴我,東西南北20分鍾的車程就算是夠遠的地方。城市裡的企業不多,但是邊遠的縣郊,則有大片的農場,那裡便是被稱作中華糧倉的北大荒。

  從機場到市中心的路上,我正在看兩邊的建築,司機忽然告訴我,前面就是十九中了,我望了望,紅色、綠色的條幅掛滿了教學樓的正面,幾乎沒有太多的餘地。因為行駛得快,並未知道上面寫得是什麼,但有了地理的概念,離市中心區不遠。

  去十九中的時候,我刻意看了看那些條幅上的內容,有中考成績的喜報,即使已經過了將近半個學期,這條傳遞學校教學質量信息的條幅還在。教學樓的門廊上方,有一塊細長的滾動屏,交替播放著一些標語或者信息,比如學習十八大精神,比如學校在最近的什麼比賽中獲得了什麼榮譽,當然,還有不能缺少的張麗莉,“學習張麗莉精神,鑄崇高師德”,由於電子屏有些損壞,有兩個字的顯示已經不是特別完整。

  進到大廳,樓梯左右側是介紹張麗莉的展板,一塊展板是她從小到大的照片,備課的筆記,另一塊展板是提煉總結出來的麗莉精神,在樓梯的轉角處,被媒體廣泛報道的張麗莉給學生的回信也被全文刻錄,做成了一塊展板。

  “南區會多一些。”佳木斯十九中校長告訴我,這個校區是北區,正是由於上個學期的危樓改造,原來的初三年級借用了佳木斯四中的教學樓,也就是張麗莉事件的發生地,直到這個學期,纔搬回到現在的校區,因此當時的活動都安排在了南區。

  校長回憶張麗莉出事兒那晚,她帶著校領導班子一直陪在醫院,領導班子分好了工作組,副校長靳艷萍被安排負責媒體的接待。經歷了一夜的搶救,張麗莉高位截肢,但仍在危險期。去年5月9日下午,得知消息的市長到醫院看望張麗莉,並馬上召集各相關部門會議,全面部署傷員救治、傷員及家屬安撫、交通事故處理。

  消息出現在10日的佳木斯政府官方網站上,這篇標題為“我市全力做好‘5·8’交通事故善後工作”的文章粗略介紹了事故的情況,“事故發生在8日20時38分許,一輛客車在勝利路北側第四中學門前停車等待第四中學師生上車,因該車駕駛員失誤致使車輛失控與前方停在路邊的另一輛客車相撞,順勢又撞到停靠在路邊的同向依維柯客車及對向的一輛本田轎車。此時正是晚課放學之際,人群密集,市十九中學教師張麗莉在疏導學生過程中,發現車輛駛向學生,危急情況下,她將學生奮力推向一旁,自己卻被碾到車下。”

  事件在網絡上被關注到卻比這篇報道要早得多,8日當晚的21時39分,就有人在佳木斯十九中的百度貼吧上問,“誰知道今天放學四中校區門前撞車是怎麼回事”。那時候,薛庭政剛回家沒多久,打開電腦進到貼吧就看到了這條消息,他當時是初三九班的學生,想知道事情最新的進展,張麗莉是他們班的語文老師。張佳岩回家後發了條微博,為張麗莉祈福,因為她去醫院後並沒有了解到班主任的狀況。“3天後這條微博的轉發量已經有700多條。”張佳岩跟同學最初的想法很簡單,這個事情需要有人來負責,老師的治療需要錢,萬一沒有人管,沒法正常治療怎麼辦?這個事情得讓社會知道。

 

  麗莉老師,我們等你回來!

  靳艷萍並不知道黑龍江電視臺《新聞夜航》欄目的兩名記者是怎麼找到她的,這是一家最早來佳木斯采訪的外市媒體,那是去年5月10日的上午,她帶記者到事故現場描述了一下情況,還安排了接受采訪的老師和學生。11日傍晚的《新聞夜航》播出了張麗莉的新聞,3分多鍾,當日的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在“走基層·最美的中國人”單元以《年輕女教師為救學生失雙腿》播發了這個故事。

  12日一早,連夜趕到佳木斯市的中央電視臺黑龍江記者站記者,在張麗莉的病房外,通過《朝聞天下》欄目,對張麗莉的故事做了連線直播。就是在直播的電視新聞裡,觀眾第一次看到張麗莉坐在辦公桌前的那張標志性照片,這張照片在以後的宣傳報道裡多次出現,並成為了宣傳張麗莉老師的書籍——《師魂》的封面。

  張麗莉的報道通過網絡傳播和中央電視臺的持續直播,引發了報道的熱潮,靳艷萍回憶,那兩天,接待媒體最多的時候,20多個話筒一起架在她面前,通常是剛上到四樓的辦公室,立馬又接到來訪媒體的邀約,她又得接著下到一樓,新買的船兒鞋在樓梯上掉過好多回,有一回臉都沒顧上洗就出了門。

  此時,被推到媒體前的還有初三三班的學生。“時不時地就有媒體把攝像機架在班裡了,要拍我們上課的過程”,“上著上著課就被叫出去采訪了,而且都是撿你最疼的那塊兒問,問的問題也都大同小異”,“再到最後,有些家長急了,這麼下去,孩子中考怎麼辦?”孩子們嘁嘁喳喳地講著那段經歷,“我們只是希望老師能平平安安的,以後有人管,沒想她要成為英雄。”

  去年5月15日、16日,張麗莉相繼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

  媒體宣傳的擴大,各種榮譽的到來,各級領導的看望,五六月份的佳木斯到處都是和張麗莉相關的信息。街道上的橫幅,各行各業的捐助、祈福,精神的學習,甚至連中考的考題,除了數學沒有涉及到張麗莉之外,其他科目無一例外,物理科借用了事故場景來考察慣性,語文科目是會話場景。這些盛大的場景被保留在了佳木斯博物館的展廳裡,之前,這個展廳是用來介紹佳木斯概況的。

  兩層的展廳布展用了3天的時間,照片、批改的作文、各種榮譽證書,聽講解員說,高峰的時候,一天要講30多場,主要是單位組織和中小學生的參觀。展廳裡有一張照片,排隊參觀的人蜿蜒到馬路上。展廳裡,還有學生折的用來祈福的千紙鶴、卡片,各界為張麗莉事跡創作的字畫、歌曲、書籍、影視作品,以張麗莉肖像發行的郵票,還有各個機關學習張麗莉精神的活動照片,如某單位為了保障學生的安全,利用休息時間拔掉了十九中的一棵枯樹。

  公交車的電子屏幕上也不時地滾動著“麗莉老師,我們等你回來”的字樣,出租車的廣播裡也是關於張麗莉的新聞,“本來心裡就很難受了,有一回打車,廣播裡是麗莉老師的新聞,一路上我一句話也沒說,下車的時候給了師傅10塊錢,跟他說,不用找了。”張麗莉的一個學生告訴我,因為心情很差,9塊錢的打車錢,他已經沒有心情等待找錢的時間。


 

  在博物館舉行的張麗莉展

   學習麗莉好榜樣

  在那兩個月裡,初三三班更名為“麗莉班”,5月21日進行了掛牌,一撥接一撥的媒體培養出了一批“采訪小明星”。

  張佳岩是其中一個,在市裡開始組織張麗莉事跡報告團的時候,她就被選入。“最開始找的是九班的兩個同學,他們班成績比我們三班好,後來覺得不行,我就跟另一個同學去了,領導讓念了一段文字,之後我就留下了。”張佳岩所說的這段文字是市報告團講稿的一部分。

  去年6月底,黑龍江省派出一個負責人到佳木斯會同一起做材料收集,創作宣講團的稿子,“一天采訪了二三十個學生老師,稿子出來後就安排大家訓練。”靳艷萍也是這個宣講團的成員,她的講稿有11頁,比張佳岩的多4頁。

  那段日子裡,靳艷萍起床和睡覺前的事情就是把稿子讀兩遍,用錄音機錄下來聽發音是否准確,每次練習都在洗手間裡,因為有共鳴。臨上臺的那天晚上,她找來一個演講不錯的朋友指導她從早上一直練習到晚上11點。

  哈爾濱、北京、蘭州、重慶、合肥、武漢,報告團的人換了一批,稿子換了三個版本,各級領導,張佳岩見了不少。對於一個16歲的女孩來說,官場的客套讓她不適應,飯桌上,她一般悶頭吃飯,大人們去敬酒的時候,她也被叫上端杯飲料。

  去年9月4日北京的那場報告會是最重要的,培訓老師是傳媒大學的一位老教授,報告團在民族飯店進行了一周封閉式訓練,張佳岩和靳艷萍互相監督共同溫習。那個時候,張佳岩第一次感受到了心累,直到去了蘭州,她纔有機會休整,那天晚飯結束得早,7點多,憑著記憶按照白天來時的路溜達了一圈,買了幾包牛肉乾,那是帶給同學的。

  也是在這個9月,張麗莉曾經念過的小學——松江學校更名為麗莉學校,位於佳木斯的城鄉結合部,學生多為留守兒童。

  “更名有助於激勵這裡的孩子!”校長劉桂珍告訴我,因為是麗莉的小學,得到的關注比以前多了不少,市裡聯系黑龍江出版集團的圖書捐贈儀式就是在麗莉學校進行的,一個家庭貧困的學生戶口始終落不了地,在區裡領導的親自過問下,很快得到了解決。

  “因為在麗莉班,就要做得更好。”現在念初一年級,新麗莉班的田原很自豪能分到麗莉班,在她心裡,張麗莉是個大英雄。

  麗莉班新任班主任王文麗更是希望老麗莉班的精神能在這個班傳承下去,在原來麗莉班公約的基礎上,她還加進了自己的理念,“相親相愛宏志千裡”,在迎接新一屆學生入校的時候,她在黑板上寫下了這八個字。王文麗告訴我,其實學校裡的老師都很拼,有的老師得了癌癥,還堅持工作,有的老師生孩子的前一天還站在講臺上,“那天不管哪個老師遇到那件事情,都會像麗莉一樣護住自己的學生,這是老師的本能。”

  “麗莉這個孩子真的很懂事!”住張麗莉家樓上的“小老宋”跟麗莉的老公家很熟,兩家的房子裝修是一天交的工,連外窗的裝飾風格都一樣。“也算是好人好報吧,在沒有編制的情況下能這麼認真工作,這麼愛護孩子。”旁邊正在打麻將的人議論著,因為小區沒有物業還老停水,前陣子,“小老宋”就到附近的一個山上拉了水分給大家,以前小區的雪都沒人掃,現在你看,都是爭著掃出來的。

  在佳木斯一中還出現了兩名“最美高中生”,王怡然和蘇柏寒在回家路上救助了腿骨骨折的路人。

  因為張麗莉,哈爾濱一家醫院帶著儀器給十九中的老師做了免費的體檢,因為張麗莉,佳木斯機關單位裡曾像她一樣的一批人有了編制,因為張麗莉,佳木斯的2012幾乎可以稱為“麗莉年”。


 

  祝福張麗莉的手抄報

   英雄事跡代代傳

  這樣的盛況在佳木斯的歷史上也有過,那是一個關於戰士劉英俊的故事,1966年,他攔住了受驚的拉炮的馬車,救下6名兒童,自己卻碾死在馬車下。

  夏師傅記得那一年,那時候,他念初一,學校布置的任務是每人背兩塊磚到劉英俊犧牲的地方,因為要建劉英俊紀念碑,後來幾年的清明節掃墓,學校就都到這個地方,“路上全是人,能排到6裡地以外。”夏師傅回憶。現在那個地方叫劉英俊公園,有他攔住驚馬的雕像,有“人民的好兒子”的題詞紀念碑,旁邊是劉英俊紀念館。

  下午3點多的佳木斯,天已經有要黑的樣子,幾個小學生在劉英俊公園裡追跑玩耍,我問他們知道劉英俊是誰麼?一個小朋友自告奮勇告訴我,攔馬救學生的。看到小朋友的衣服上印著“雲環小學”的字樣,我先是詫異了一下,接著反問“是邵雲環命名的那所小學?”幾個小朋友拽著我的衣服搶著答:“是,是。”我又問他們知不知道邵雲環是誰?還是那個小朋友搶著答:“是個烈士。”

  隨後,我向紀念館走去,幾個小朋友繼續嬉鬧著向雕像的位置跑。見到趙館長的時候,她剛從附近的雲環小學做活動回來,劉英俊紀念館陳列的不單是劉英俊的事跡,是整個佳木斯的近現代革命史,起點是中國共產黨在佳木斯的地下活動,趙尚志、八女投江的冷雲等都在這個陳列裡。劉英俊的陳列部分,有照片、唱片、郵票、題詞等,趙館長還告訴我,關於劉英俊,語文教材裡還曾經有篇課文。而聽當地人說,當年還有一所英俊小學。

  陳列室裡面也有邵雲環的事跡,作為在美國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中遇難的記者,她的烈士陵墓設計成一支筆的形狀,除了雲環小學外,在她曾就讀的佳木斯一中還有“雲環班”,“都是新一屆高一裡面最優秀的班級。”一中的一位老師這麼說。

  離開佳木斯的前一天,我去了趟繞著城的松花江,在繁華的外灘廣場,遠遠地就能看到一個群像的雕塑,是一群戰士,下面寫著一行字——東北小延安。1945年抗戰勝利後,黨中央做出了“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決策,10萬部隊進軍東北,延安大學、新華廣播電臺等雲集佳木斯,被譽為“東北小延安”。冰面上,幾個老人在抽冰嘎(陀螺),放風箏,不遠處,冰上游樂園已經快要完工,大門已經用雪砌好,正等待著即將到來的佳木斯冬季的城市節日——佳木斯三江國際潑雪節。

  “春節,麗莉能回來麼?”盧愛民自己問著自己,她是張麗莉的小學班主任,上次去哈爾濱沒能見到她,因為看望的領導太多,怕影響病人休息,病房只能讓部級領導進入。“要是麗莉回不來,我就趁到北京參加婚禮的機會看看她。”盧愛民說從電視上看感覺麗莉最近胖點兒了。

  張佳岩和同學正在准備期末考試,除了希望老師早點兒好起來,他們現在最大的希望就是原來的同學能盡可能多地分到一個班。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