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8日訊 入冬以來,哈市的天氣格外地冷,自去年11月以來,哈市救助站已經收容流浪乞討者300餘人。幾天前,救助站裡一天78人的數字更是創了歷史新高。去年,哈市得到了614.3萬元的專項救助基金,成立了由22個部門組成的聯席會議制度。救助站中需要救助的人現在過得怎麼樣?近日,記者數次深入哈爾濱救助站了解情況。

小童(左)和小鑫(右)在救助站的食堂吃飯
誤入傳銷組織救助站助其返家
對於救助站裡大多數人而言,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盡快回家過年。23歲的馮宇凡也是一樣,剛剛從傳銷組織中逃出,回顧前幾天的遭遇,他依然有些後怕,有些不知所措,雙眼深陷,無神又無助。“長這麼大,第一次吃這樣的苦。”
2012年12月18日,家住雙鴨山市的馮宇凡聽信了朋友的介紹,想遠赴河北滄州到“工廠打工賺錢”。兩天後,到了目的地後,一行人被安排在一間狹小的房間裡,起初他並未在意,還一度要求“去廠子裡看看”,直到第二天被帶到另一個房間開始“上課”時,馮宇凡方纔意識到處境的危險。

趙?陽在做人員登記信息錄入
每天馮宇凡都被三個人從早到晚的監視,不管他去哪,總有人形影不離地跟隨,直到第四天,傳銷組織放松了警惕,下午三點鍾,看管人員只留下一人。當傳銷人員在廚房准備晚飯時,馮宇凡抓起行李奪門而出。經過當地派出所的聯系,馮宇凡在當地救助站的幫助下,回到了哈市。哈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員又幫他買了回家的車票。
哈市救助站工作人員介紹,今年哈市救助站共護送1181人回到家鄉,為2867人購買返鄉的車票。在哈爾濱救助站,不論路程遠近,都會為救助者選擇離家最近的返鄉路線,盡可能地幫助被救助者與家人早日團聚,減少不必要的麻煩。通過哈爾濱救助站返鄉的人們,如果把他們的票根聚集在一起,再按照地圖上的路線排列,最終得到的一定是張完整的中國地圖。

流浪兒童小童
送迷路的百歲老人回家
“我親自送回家的老人已經不下20個了”,談起自己曾經照顧過的老人,救助站接待科副科長趙?陽十分自豪。
去年10月底,一名老人被警察送到哈市救助站,衣著很得體,脖子上還掛著鑰匙。多年的職業經驗告訴趙?陽,這肯定是本市走失的老人。最後救助站工作人員從老人身上找到了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家庭住址,在救助站吃完晚飯,大家開車直接把老人送回家中,結果一開門,一位頭發斑白、已過古稀的老人開口就喊老人媽媽,這時大家纔知道,剛剛救助的老人已經年過百歲。
救助站裡的小“老人”
在救助站的愛心書屋裡,兩個未成年人顯得不大合群,稍大一點的孩子正認真地做著十字繡,較小的孩子則專注地看著書。
家在漠河的小童今年只有13歲,雖然年紀不大,卻已經是救助站的“老人”,小童左臉頰長長的傷疤非常顯眼,是他多年流浪生活留下的印記。據他自己說,自2009年起,他就常住在這裡,就連工作人員也記不清楚他一共來過多少次。小童的父母離異後,小童已經有三年多時間再沒見過媽媽一面,而父親則重新組建了自己的家庭,對於小童的生活從不過問也毫不關心。
每次救助站的叔叔阿姨給他送回家,小童總會一個人乘坐火車,偷偷跑回哈爾濱。與小童一樣,小學二年級就輟學的小鑫也是因為家庭的變故在外面漂泊流浪。
趙?陽告訴記者,像小童小鑫這樣特殊的情況,救助站所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孩子還沒成年,監護人又健在,就不能像孤兒一樣送到社會福利院。他們所能做的就是短時間的收留與安置,最終還是要把孩子送到家人身邊,但即使送回家,家人也未必會擔負監護責任,實施救助比較棘手。
讓流浪人員溫暖過冬
哈市救助站可以同時容納150人左右,平時流動人數超過50人。在哈爾濱市區發現的流浪乞討者和生活無著落人員都會被安排到這裡,跨省救助通常會在這裡中轉,救助站無條件24小時向有需要者開放。
副站長張岩峰欣慰地說,曾經讓救助站難以為繼的經費問題解決了,哈市得到了國家600多萬元的專項資金,可以滿足受助人員的醫療救助、伙食補貼、服裝采購、護送返鄉,和兒童教育等方面。
同時,哈市成立了由22個部門組成的聯席會議制度。由哈市政府主導、民政牽頭、部門配合。公安城管在執行職務當中,發現了流浪乞討人員,會及時引導、護送到救護管理站。
但是,在救助過程中,他們經常會遇到流浪人員拒絕接受救助的情況,他們正在改進工作方法。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救助站可以救助?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去救助更為合適?這是當前擺在救助站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