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9日訊 民以食為天,買菜做飯柴米油鹽更關系到家家戶戶。兩會會場內外,代表委員紛紛發表見解,就如何讓市民吃上放心菜、方便菜各抒己見。
據市商務局市場秩序處統計,全市現有農貿市場75個,早夜市140個。目前,全市只有哈達一家規模較大的蔬菜批發市場。今年,我市重拳出擊,將在松北和雙城兩地新建潤恆、雨潤蔬菜批發市場,其規模均不亞於哈達蔬菜批發市場。
菜市場回歸公益,規范管理、科學調控菜價,讓菜籃子拎得更輕松。
菜價為啥不統一?
昨天早7時,記者在道裡區新湖明珠小區附近的早市了解到,盡管已進“三九”天,但各種青菜、肉、蛋樣樣都有。這個早市的豆角一般是4元/斤,而同樣的豆角,在道外區僅售3.5元/斤。
給予經營者稅費支持
兩個市場相距不過5公裡,可一天的菜錢卻能差出3塊錢。菜價難統一,有著各種原因。但代表委員們認為,菜市場零售環節在漲價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欒芳代表建議由政府投資建設公益菜市場規范經營,必要時采取政府回購措施讓菜場姓“公”,改變現有的蔬菜市場硬件設施落後,存在功能不完善、購物環境差等缺陷。應著重在新社區預留公益菜市場配套的位置,可以由政府出資收購,或者效法“廉租房”的操作模式,由政府對公益菜市場配套進行管理、公開招標,將公益菜市場以較低的租金水平租賃給標准化程度高的經營者,也可以由農民經營者直銷,並給予經營者以適當減免1至2年的稅費支持。
放心菜為啥難買?
昨天10時,在南崗區某大型超市內的菜架上,擺放的價簽上除了有價格外,幾乎都寫著“有機”兩個字。正在挑選苦瓜的徐女士迷茫地說,都寫著“有機”,可放心菜卻難買。
安全菜要有“身份證”
蔬菜應該有“身份證”,產地、運輸路程等信息都應該有資料可查。
張世焱代表建議,在標准化菜市場建立蔬菜流通安全信息追溯系統全覆蓋,實現從基地、加工、批發到零售終端全過程可追溯,同時可與農超對接、農產品綜合試點等工作相結合,構建一張確保蔬菜價格公開、透明和食品安全的“保障網”。
許鵬委員提出,菜市場應配備安裝追溯電子系統的電子秤,消費者可根據帶有追溯碼的電子小票,追溯到所購蔬菜的流通各環節。這不僅是一次簡單記錄,而且將食品安全責任人和監管人,從單純的政府監管延伸拓展到生產領域和終端領域。
菜貴為啥還傷農?
道裡區菜市場的工作人員為記者算了筆賬,蔬菜最初在菜農處購進的價格是0.6元/斤,經過運輸、批發,到了批發商手裡就變成1元/斤,而到了菜市場時,加上損耗,就成為1.4元/斤。
增加直銷減少中間環節
從這一連串的加價,可以看到蔬菜從田頭到餐桌,流通環節過多,造成中間費用高,代表委員建議減少中間環節,增加農產品直銷。
趙洪濤代表建議打破傳統經營模式,采取“農超對接,農戶對接”的經營方式,減少中間流轉環節,建立從田頭到餐桌的一站式配送服務模式,通過產銷結合的經營方式,直接連接農戶和消費者,大大減少農戶的生產成本和老百姓的消費成本。
韓學君委員提出,用現代工業的管理模式建設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采用“公司+農戶”或“訂單農業”、“合同農業”等形式,推行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工廠化、企業化農業,逐漸形成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