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9日訊 線路超限處所消除率提高了,設備質量提昇了,作業流程優化了。2012年9月份開始在綏化工務段先行試點的哈爾濱鐵路局數字化工務系統,讓這個管轄近1000公裡線路的工務段,先嘗到了“數字時代”的甜頭。線路動態質量,以該段管內濱北上行線為例,7月份軌檢車平均扣分1.56分, 9月份平均扣分0.77分、11月份0.71分,下降幅度最高達54%。線路靜態質量,基礎較差的海倫線路車間,7月份設備超限4920處,消除率僅為59.5%;10月份設備超限4438處,消除率達到82%。
在鐵路各系統中,工務部門向來以設備笨重、維修手段簡單粗放著稱。但隨著鐵路現代化裝備水平的不斷提高,特別是高鐵技術的發展,提昇工務的監控、檢查、養護、維修水平成為內在要求,集合了計算機、路網光纖、辦公自動化軟件及現代通信技術的“數字化工務系統”應運而生。綏化工務段在實現113個工區全部接入路局辦公自動化系統的基礎上,與局信息技術所密切配合,率先試行了這套系統。
通過數字化工務系統平臺,他們分別建立了靜態檢查病害庫、車載式檢查儀檢查病害庫、便攜式檢查儀檢查病害庫、軌檢車檢查超限病害庫,4個病害庫亦分亦合、聯鎖互動,全面、完整、准確地體現出線路設備的整體狀況,並對每個病害設定未處理、處理中、已處理3種變化狀態。使線路動靜態狀況、檢查養護維修狀態,一“網”打盡。由於病害庫的不斷擴容、海量存貯,還實現了線路病害歷史與檢測資源的共享。據介紹,截至12月中旬,這套系統中有關這個段的各類線路病害信息已達12萬條,成為有針對性制定維修養護計劃的可靠數據支橕。
這套系統通過峰值與均值、定性與定量、動態與靜態相結合的分析方法,還能夠准確篩選病害,充分利用數據和分析結果,提高工作效率,加強流程控制,實現標准化作業。未使用這套系統前,興隆鎮線路工區曾出現過由於作業項目和作業地點變換多,12人一天只作業10處的狀況。使用這套系統後,由於作業地點集中、作業項目全、作業技術標准明確,同樣是12人參加作業,一天作業21處,作業效率大幅提高。
同時,系統根據獲得的病害信息,可按等級生成《指令性計劃書》,對重點設備不良處所,指令車間和工區優先整修。整修3天後,通過系統對檢測數據重復性分析,復核作業質量是否達標,如不達標將下達《整改通知書》,並納入考核,形成促使設備質量均衡和提高的閉環。段、車間職能主管人員通過數字化工務系統,能夠適時掌握各車間、班組不良處所的關鍵位置現存數量及消除情況,對設備整修質量隨時深入現場跟蹤復核,持續跟蹤病害問題的整改,直至整修銷號。檢控車間主任邱德仁舉例說:“12月19日,檢控分析組共計下達92條指令性計劃,至12月24日,經段和各車間動態添乘檢查復核,各超限處所已全部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