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9日訊 當PM2.5、“布拉萬”臺風、60年難見的寒冬開始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時,生態環境再度成為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生態綠化是必要前提”、“別讓路改成為綠化的殺手”、“冰燈冰景會對樹木草坪造成傷害”……“兩會”上,政協委員們紛紛就保護綠化提出自己的觀點,大家都陷入沈思——“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我們要給後人留下什麼?”
調查1
路改過後街邊大樹頻消失
“行道樹”是城市道路綠化最基本的要求,是遮陽傘、淨化器、美化器,不可缺少。但近年來,我市在路改中,路邊的樹木大量被損毀,一些主乾道取消綠化分車帶後,猶如廣場般的馬路與城市街道空間極不成比例。如埃德蒙頓路、中山路、先鋒路等,實施路改後,路兩側狹窄的人行道及孱弱的綠化近乎於沒有,道路景觀變得空蕩枯燥。對於這種現象,專家學者和市民都有著質疑的聲音。
調查2
街頭冰燈冰景易毀綠
我市每年冬季都會在主要街路及廣場周邊制作冰燈雪景,來提昇城市形象。扮靚哈爾濱是好事,但制作冰燈雪景要講科學,不能蠻乾。
國家一級注冊建築師、省建築工程設計專家委員會成員李長敏反映說,很多冰燈、雪景施工會選擇在綠地內,這種做法不科學,也違反了《哈爾濱綠化管理條例》。由於在景觀制作過程中,如運輸、制作、維護、拆除、清運等環節,會動用很多機械設備,這些對樹木草坪會造成很大傷害,嚴重影響第二年樹木的正常生長。為了夏季還原綠地,每年春季綠化部門不得不進行補植和整修,重復勞動,浪費了大量的財力、人力。
調查3
裸土地成揚沙天幫凶
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加快,市內建築工地大量增加,因裸土面積大,北方春季乾燥多風,很容易導致揚沙天氣,嚴重影響我市的生態環境。據2010年城管部門粗略統計,目前全市各區、縣(市)仍有裸露地面近406萬平方米,僅主城區二環以內就有近118萬平方米。
此外,我市冬季嚴寒,長達半年,大面積種植的草坪無法適應冬季天氣,或在冬天處於休眠狀態,本應起到防塵作用的草坪在冬季變成了大面積裸土地面,也會導致揚沙天氣的增多。
劉秀英委員:
路改不可隨意取消綠化帶
取消綠化分車帶或壓縮人行道,盲目地加寬機動車道的做法,在國內許多大城市已被證明是非常不明智的。城市交通要靠科學合理的管控。《城市道路設計規范》明確,綠化分車帶對主乾道的交通組織、分流、避免對向玄光、保證行車安全及道路的綠化景觀都起著重要作用。為了拓寬道路,可把綠化分車帶適當縮窄,也可把道路在可能的條件下向兩側適當擴出,但絕不能盲目改造,道路寬度要和城市街路的總體空間比例協調均衡,留出必要的人行和綠化空間。
劉佰臣委員:
建冰雕雪景毀壞綠地應受罰
不能讓一時的冰雪景觀效益影響到園林綠化景觀的長期效益,我市規劃、建設主管部門,應在規劃設計之初就嚴格把關,規范施工行為。城市管理部門也要本著對政府負責,對市民負責的態度,對侵佔綠地的違規、違法部門也要嚴格制止、糾正,構成毀綠行為的要嚴格依法處理。
馮建濱委員:
抵御揚沙大樹灌木都不能少
為緩解揚沙天氣的影響,我市城市綠化應系統規劃綠化設施,打造適合北方的自然生態環境,適當減少不適合北方氣候的草坪面積,合理種植適合北方環境的植物。可通過種植高大樹木和低矮灌木相結合,有效減少裸土面積,防止揚沙天氣。
趙曉梅委員:
推廣“垂直綠化”省地又環保
用地緊張是我市綠化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而垂直綠化恰恰能有效解決這一難題。趙曉梅委員提出,我市建築物不斷拔地而起,城市熱島效應越來越明顯,樓體外牆被綠葉包裹的“垂直綠化”對城市熱島效應的抑制效果十分顯著,對城市環境的貢獻好於草坪。這種垂直綠化方式眼下正在南方城市大規模推廣,而目前在我市垂直綠化遠未形成規模。
她呼吁,我市應大規模推廣垂直綠化,引導各區、居民庭院開展垂直綠化,相關部門還應對橋體立面、公共設施杆體等多區域試點垂直綠化。
新植50萬株樹力創“森林城市”
記者從市城綠辦獲悉,我市今年將努力建設美麗生態宜居的哈爾濱,堅持走“生態化、景觀化、特色化”之路,著力打造森林城市,全年將造林11萬畝,城區新植樹木50萬株、新增綠地190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