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4日訊 進入三九天,人在外面待上10分鍾就會渾身凍透。中石化黑龍江哈爾濱石油分公司鴻運加油站“90後”加油工徐鶴,卻仍站在嚴寒中為前來加油的車主們服務。
徐鶴:“90後”加油工穿成“小熊”御寒
記者見到徐鶴時,她穿著厚厚的棉衣、棉褲,戴著口罩和帽子,只露出一雙眼睛,睫毛上已經結出一層白霜。她不停地重復著簡單而枯燥的動作,熱情地引導車輛到指定位置,然後問好並提醒車主熄火、掛斷電話,打開油箱蓋,告知車主油表歸零,提起油槍加油,動作乾淨利落沒有一絲差錯。
徐鶴正在給車加油。
站在室外,不足半小時的工夫,記者已經凍得直跺腳,徐鶴說習慣了,已經被“凍”出來了。她告訴記者,看似簡單、重復的加油工作其實有著嚴格的“八步法”細則:即引車到位、問候顧客、打開油箱蓋、加入油品、擦拭車窗、蓋油箱蓋、結算付款、唱收唱付,每一步都要按照要求操作。她每天平均都要為近500輛車加油,僅提油槍、掛油槍動作就要重復近1000次,高峰時段要達到兩三千次。
徐鶴是個愛美的女孩,以前每年冬季穿一條絨褲就過冬了,就怕穿得臃腫不好看。自從做了一名加油工,大棉襖、二棉褲全部上陣,為了抵御今冬這個“極寒”天氣,父母還為她准備了更厚的棉衣、棉褲。對於現在的裝扮,她打趣的對記者說:“我穿了兩條保暖棉褲,還穿了單位發的防靜電棉褲,外面還有一件棉大衣,我這個樣子像不像只小熊。”說起加油工的辛苦,徐鶴對記者坦言,最難熬的是三伏天和三九天。像現在將近零下30度的寒冬,即使穿這麼多,可還是會被凍透。說話間,又有幾輛車前來加油,徐鶴小跑著忙碌在幾臺加油機前。
徐鶴所在的鴻運加油站共有12名加油工,每天24小時三班倒,每班4名加油工,負責站內5臺加油機上的20把油槍。
“這不僅是一項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已經有一年工作經驗的徐鶴,對加油工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認識。她說,車多的時候,他們要同時加多輛車,這就要求加油工記清每輛車加什麼型號、加多少量、收沒收錢等情況。起初,車一多她就慌、手忙腳亂得忙不過來。在一次加油高峰的時候,分身乏術的她一個不留神,就有個車主逃單開車揚長而去。為此事她還大哭一場,之後她就如何提高業務虛心向老同事請教,加上自身努力下,她的業務越來越嫻熟,跑單的情況再沒發生過。
徐鶴和她的同事告訴記者,加油工作是露天作業,一站就是八個小時。特別是夜班最難熬。車一進站就會鳴笛,而夜裡鳴笛聲音很刺耳,如果剛睡著就會馬上嚇醒,還要馬上起來出去加油。夏天熱的時候,他們也都有過中暑跡象。“工作性質就是這樣,既然選擇了這份工作,就要乾一行愛一行。”
吳鍵在看加油表是否歸零。
吳鍵:放棄IT業改當加油工 工作枯燥樂在其中
大學本科計算機專業,本應坐在舒適的辦公室裡工作。2007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吳鍵看到中石油公司招聘加油工的信息,就前來應聘,結果成功入圍,加油工的工作一乾就是5年。
“加油的車輛太多了,又忙活了一個晚上。”10日,記者在中國石油哈爾濱銷售分公司太平加油站見到了剛下晚班的加油工吳鍵,他用手搓了把臉說,其實加油時的姿勢很有“講究”,如果沒有拿捏好分寸,加得快容易噴油,加得慢容易造成車輛擁堵,需要掌握一定技巧。
提到別人對加油工的看法時,吳鍵說,加油站也是服務行業,面對的是形形色色的人群,特別是在高峰期,有些車主因為等待的時間稍長而發牢騷,甚至有的大吵大鬧。尤其是油價一上漲,很多人則會把氣撒在他們加油工身上,斥責他們“宰客”,責怪他們動作慢。讓他們更為受傷的是,有的人還當著他們的面“教育”孩子,說不好好學習長大就當加油工,每天都要風吹日曬,挨凍受累。“當然,還是快樂的時候多。”吳鍵表示,任何工作都有酸甜苦辣,只要用心去做,保持一顆快樂的心,總會得到肯定。
累了靠會加油機 渴了抿抿嘴脣
“最忙時,真希望自己能變成三頭六臂。每當這個時候,恨不得腳踩風火輪。”記者發現吳鍵的手粗糙乾燥,手掌上也有常年工作留下的老繭。吳鍵說,加油工都戴著厚厚的手套,但一只手套的食指、拇指指尖部分都被剪掉了。“這是為了方便收錢、數錢、開油箱蓋。現在天冷了,刷車後油箱蓋總被凍住,戴著手套打不開,只能用手輕拍、再用手指從縫隙處慢慢用力打開。”說著他伸出了自己的雙手,“你看這兩根食指的顏色不一樣,就是不戴手套凍得。”
“加油機旁沒有可供休息的凳子,也沒有盛水的杯子,累了就靠著加油機,渴了就抿抿嘴脣。”這是加油工們工作狀態的真實寫照。只有在車少時,纔會把手縮在衣袖裡暖和暖和,或者來回跺跺腳,跑幾步。但是只要有車進站加油,他們又會立刻進入工作狀態,引導、加油一絲不苟、毫不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