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7日訊 牡丹江的傳統年味兒食品有何歷史淵源?這些年味兒食品背後有什麼寓意?昨日,記者專門請教了民俗學家、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首都師范大學兼職教授、牡丹江師范學院碩士生導師宋德胤。據介紹,在春節飲食方面,我市兼具了漢族、滿族和朝鮮族三個民族特色。
宋德胤說,寧安鶯歌嶺考古發現,包括我市在內的寧古塔區域歷史文化非常厚重,遠在4000多年前,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先士就已進入農耕文化階段,即已經開始食用糧食,而春節,正是與農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一種重大祭祀慶祝活動,它象征著慶祝豐收。
據了解,牡丹江早先是寧古塔管轄下的一個村落,受清初流人文化影響較深,特別是春節飲食文化多源自被流放至此的漢人習俗,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滿族受到流人影響,逐漸接納了漢人過春節的習俗,加上自己的滿族特色,牡丹江地域逐漸演變、積淀成漢滿特色兼具的春節飲食文化。而大約150年前,從朝鮮遷移過來的人,一直在這片土地繁衍生息至今,由此,朝鮮族也受到本地文化影響,逐漸接受了春節這個節日。而漢滿朝三個民族融匯貫通,逐漸積累成目前的春節飲食特色。
宋德胤說,漢人和滿人要在進入臘月後“殺年豬”,可以說這是春節前的第一種特色年味兒食品,此後,大概依次開始准備凍豆腐、蒸年乾糧,包括黏豆包、豆包、花樣饅頭等,還有跑油,即指做油炸食品,比如炸套環、炸茄盒等,滿族喜食黏食,黃米飯拌蜂蜜、黏豆包都是由此而來。此外,還有滿族流傳過來的大碗菜,朝鮮族在春節則食用打糕、壽司、大醬湯等。
宋德胤表示,由於年味兒食品烹飪較為繁瑣,大多是需要自己動手制作的,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快、生活壓力大,制作年味兒食品的人越來越少,也使得年味變淡了。但傳統年味食品作為一種飲食文化,值得去弘揚和傳承。為此,他建議我市相關部門應該在研究地方餐飲文化的同時,還應著重做好春節等特定節日的飲食研究,在繼承傳統飲食文化理念的同時,並能融入時代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