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0日訊 高三的日子,黑板上距高考倒計時的數字被放大了無數倍。生活由語數外理化生拼湊而成,鋪天蓋地的考試是一年的主旋律。高考這一年該怎麼過?本刊推出由哈三中骨乾教師、2008年高考狀元班班主任崔軼楠老師撰寫的專欄——高考那點事兒。希望通過崔老師的文字,對您有所啟發。
編者
“瓶頸”一般是指個人在前進中遇到的停滯不前的狀態。這個階段就像瓶子的頸部一樣是一個關口,突破了便是出口。但是,如果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就會一直被困在瓶頸處,體會進退兩難的困窘。
看著黑板上距離高考越來越近的倒計時,高三學生們不免焦躁,不免懷疑,於是,在膽戰心驚中拼命付出,卻發現成績並沒有顯著的進步,甚至一些科目還出現了倒退趨勢。不要怕!這就是你在高三一定會經歷的“瓶頸期”:數學做題准確率下降,難題有思路,卻總是做不對;語文成績不穩定,一次高,一次低;英語閱讀成了難題,看也看不懂;理綜不知道按什麼順序答題;文綜思路總是跑偏,老師怎麼拉也拉不回來……突然間,在最該有狀態的時候,失去了學習感覺,對自己的目標開始不敢期盼,對自己的信心也大打折扣,於是,你陷入了無休止的自我否定中,狀態更加不好,成績不見提高。
其實,瓶頸並不是絕境,只要找好方法,一定能“重見天日”,只要你能堅持住,就會成功。
加大題量集中轟炸
有同學會質疑我的這種說法:“你不是最不提倡題海戰術嗎?不是總結規律最重要嗎?”可是,非常時期就要使用非常辦法,在你無法突破自己學習停滯期時,最原始的辦法有可能是最有效的辦法,規律來自量的累積。
畢業於清華大學的80後作家蔣方舟,在談到自己高三學習生活時說:“我的弱科是數學,我就拼命做題。有一個章節,我沒有搞懂,於是在網上下載了有關這個章節所有的試題匯編,打印出來,一共600頁。每天晚自習近四個小時,我都在埋頭做題中度過。做完了之後,我常常覺得頭已經不在脖子上了。我所做的題,幾乎都不是老師布置的——老師絕不會布置這麼多題。我的題,全都來自教輔書市場。每個星期,我都會去補充和更新試題。我需要大量的信息,纔能篩選出對我有效的那一部分。做題的辛苦,在高考中終於得到了回應。我的數學,是所有科目中考分最高的。我的最弱科目,成了我最強勢的一科。”她的數學從50分提高到了高考時的143分。
此時的大量做題不是為了再次復習知識,而是為了積累大量的經驗,了解更多的考法,所以,在遇到學習瓶頸時,不妨短期內大量做題,增加做題經驗。
我的班級裡曾經有一位同學在高三時遭遇了數學瓶頸期:知識拿不准,考試中“意外”不斷,成績總在平均分之下。我就決定使用這個集中轟炸法,在我的說教下,一個星期內,他做了29套數學題,當時我們說好:“只求數量,不求質量,錯了不要緊,只要你能立刻把正確答案抄寫一遍就通過。”一個星期後,他帶著黑眼圈來交作業,果然都完成了,這一個星期,他過得極為辛苦,但從此以後,他的數學突飛猛進,再沒有低於120分。
所以,當你的學習出現“拿不准、做不對”的困境時,可以試一試“短期突擊法”——即為了不遺忘,大量突擊做題可以了解同一內容的不同考法,迅速豐富對不同類型考查方式的解題經驗,爆發式地轟炸或許可以幫你最快速地突破瓶頸,值得一試。
停止做題反觀自我
當然,瓶頸期的表現雖然大體相同,但成因卻各不相同。
有一些同學對於做過的題非常有把握,認為自己的答案沒有任何問題,只是每次都會在分數下發之後驚呼“怎麼可能這麼低”,百思不得其解,極為委屈。其實,這些同學做題不少,只是一直奉行“差不多”的學習態度,對於考試沒有太高的追求,每科都能達到平均分就很滿足,以為自己再努努力就能“穩中有昇”。可當高三四次月考都結束了,纔發現自己還在原地踏步,纔慌了神……
這種情況下出現的瓶頸就不能用之前的方法攻克了,應當采取“靜止思考法”,就是不再盲目追求做新題,而是要回顧之前所有做錯的習題,仔細核對標准答案,找出自己的差距。
以語文學科的詩歌鑒賞題為例,有的同學答出了詩人的“傷感之情”,就認為應該得分。可實際在批卷標准中,要求學生必須答出“因為什麼而感傷”,例如“表現了游子孤身在外思念家鄉的傷感之情”,這樣的答案纔是有效答案。
有的同學覺得做題重要,其實,研讀答案更重要。你不了解靶子,怎麼能射中靶心呢?
做題之前,先讀題目,不僅讀做題要求,還要讀出題者的意圖,然後讀問題,答其所問,最後讀答案,了解賦分情況和得分點分配,比對自己的答案和標准答案的異同,來提高對題目的認識。
只有嚴格遵守答案的答題方式,答全所有答案要點,纔能在原有基礎上提高分數,不拓展新題型,留出精力,反觀自我,纔能“不動聲色”地突破瓶頸。
重燃熱情堅定目標
高三學生難於突破“瓶頸期”,還來自於情緒的不穩定和對自己能力的懷疑。可以理解,長期的努力卻看不到相應的回報,那種對自己的失望,對未來的迷惘,足夠讓心情低落很久,難以平復,這對學習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
做題不夠,那就多做題;思路偏頗,就及時調整;答題不標准就核對答案……針對實際問題,找出相應的解決方法,千萬不要“借題發揮”,感嘆人品,感嘆命運,感嘆生不逢時,感嘆命途多舛。不能因為幾道題做錯了,影響到自己的學習狀態。
我常跟我的學生說:“不要感覺自己。”別把學習生活中的困難無限放大,也不要因為一個時期的停頓,就否定了之前的付出。堅定目標吧,重新燃起當初的熱情!披星戴月的辛苦一定會有回報。不問收獲的耕耘也許會帶來人生的驚喜,眼前的陰霾只會是暫時的迷霧,只要堅守自己,守住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理想,終將會收到生命的禮物。
此時還可能會遭遇到家長的不理解和老師的不耐煩,不要因為大家共同施加的壓力而逼迫自己,放慢步驟,找准問題,“舉世非之而不加沮”,你只需接收來自他們的關愛和期許,卻沒有必要打亂自己的學習計劃。
“黎明前的黑暗最黑暗”,瓶頸是前進路上最狹窄的一段,可能坎坷,可能艱辛,但一旦突破,眼前就是萬丈曙光,就是康莊大道,所以,微笑著堅持,相信你不會被小小的關卡阻礙了前進的腳步。此時突破瓶頸的勝利,將會是一生中突破所有艱難險阻的信心來源,加油!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