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1日訊 家中“閑錢”不想閑置,該如何保值增值?記者從在哈多位銀行理財經理處了解到,去年下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市民到銀行求解這個問題。據業內人士介紹,多數有理財需求的市民在為10萬至30萬元“閑錢”尋找投資渠道。除房產、黃金等領域外,購買收益較高、風險較低的銀行理財產品仍屬家庭理財的最佳選擇。
年化收益比較 中長期產品勝出,收益多超過5%
記者走訪多家在哈銀行了解到,目前,我市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主要有:1至3個月期限的短期產品,6個月左右期限的中期產品,一年期及以上的長期產品。其中,中短期產品類別多、發售頻繁,中長期產品收益較高。
在近期各行公開發售的產品中,哈爾濱銀行、內蒙古銀行、龍江銀行等城市商業銀行的中長期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相對較高,如在售的一款135天期限產品預期年化收益達5.73%;即將發售的一款門檻為5萬元、175天期限的保本、保息產品,年化收益率可達5.5%;一款期限為365天的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為5.3%。這些預期年化收益均超過5%的中長期理財產品,可與國債或其他銀行的VIP客戶理財收益媲美。
與同樣在近期發售或即將發售的理財產品相比,某股份制商業銀行一款279天期限、預期年化收益為4.9%的產品,以及某外資銀行一款178天期限、預期年化收益為4.6%的產品收益略低。業內人士認為,對投資總額為10萬至20萬元的客戶群體而言,本地城市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通常較股份制商業銀行及外資銀行更高,並且較適合短期內沒有資金壓力的投資者。
佔款天數比較 短期理財當防收益被“暗扣”
除考慮預期年化收益外,選擇理財產品還應考慮產品期限之外的佔款天數。
佔款天數是指從購理財產品到產品起息日之間的天數,以及理財產品到期後至資金匯至投資者賬戶的天數。佔款天數越多,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就越少。
以一款期限為7天、年化收益率為2.6%的超短期理財產品為例,募集期及到賬所需的佔款天數若同樣是7天,那麼,該產品的實際年化收益僅略多於1.3%,相當於被“腰斬”。而一款預期收益略低的7天期限理財產品,若能實現“在購買次日計息,且資金於產品到期當天到賬”,則更加劃算。所以,投資者在挑選產品時,應盡量選擇募集期短、到賬天數少的理財產品,以盡可能達成預期收益。
據調查,近期我市多數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募集期多為4—5天。其中,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工商銀行發售的多數理財產品均可在計息前一天購買,通常情況下,資金在產品到期後一個工作日內即可到賬;建設銀行、招商銀行多數產品到期後,資金在2至3個工作日內可到賬;浦發銀行於近期發行的幾款“持續發行”類理財產品佔款時間相對較長,任何一天購買,均在購買後第7天開始計息。
投資風險比較 收益高產品風險也很高
目前,銀行出售的理財產品主要有“保本保收益”、“保本浮動收益”和“非保本浮動收益”三種。保本保息型產品收益較低,其年化收益通常低於一年期定期存款,但接近“零風險”,通常被用來暫時存放空閑資金。在選擇後兩種產品,尤其是非保本型產品時,投資者應諮詢風險等級,並通過投資方向、投資門檻、預期收益,結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綜合判斷,避免購買高風險產品。
業內人士表示,我市各銀行發行的非保本理財產品中,“低風險”類型已經較少,“中等風險”類產品是目前主流,這兩類產品較保本產品有更理想的收益,且比高風險產品更令人放心,最適合家庭理財。普通投資者購買產品時,應注意詢問產品的風險等級,並且,由於門檻、收益均較高的產品風險通常極高,盡量不要選擇投資門檻超過30萬元、年化收益超過6%的較高風險產品,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同時,購買理財產品還應關注產品的投資方向,投資者應盡量選擇投向國債、企業債等債券市場的理財產品;在選好產品後簽署合同的過程中,應留意合同細節,盡量簽署與銀行交易的合同,避免購買由銀行職員私自出售的非銀行理財產品,導致收益無法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