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8日訊(記者 楊林川)黑龍江省是全國的大豆主產區,但近年來大豆種植和產業發展遭遇瓶頸。如何解決問題,壯大產業發展,已迫在眉睫。在省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省人大代表、克山縣縣長鄒浩建議,應加大對大豆種植、非轉基因大豆加工企業、大豆主產區的補貼力度,同時打造龍江非轉基因大豆品牌。

省人大代表、克山縣縣長鄒浩。東北網記者 楊林川 攝
“近三年來,大豆畝效益始終徘徊在420元左右,相對玉米和馬鈴薯比較低,而且大豆連年重茬種植對土地營養單一消耗,病蟲害多發,致使農民種植積極性低落”。鄒浩對記者說。
鄒浩的擔心不僅於此。她表示,目前非轉基因大豆優勢十分明顯,但國內、國際價格倒掛現象嚴重。在國際上,轉基因大豆跟非轉基因大豆是兩種產品兩個價格,市場上非轉基因大豆的價格比轉基因大豆高出30%—50%。也就是說,加工企業每加工1噸非轉基因大豆,原料成本要增加30—50%。成本高造成了很多企業放棄非轉基因大豆,也連帶對地產非轉基因大豆價格造成較大衝擊。
在省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上,鄒浩建議,應加大對大豆種植的補貼力度,將大豆納入綜合直補作物范疇,對種植大豆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大戶,按面積或收購量給予補貼並享受相應的種糧大戶補助。同時,提高大豆收購價格,參照玉米生產,把大豆收購價格由現價2.37元/斤提高到3.00元/斤左右,使得農民種植大豆與種植玉米畝效益持平。
鄒浩還建議,對企業每加工1噸非轉基因大豆給予1000-1500元補貼,彌補與轉基因大豆價格差,盡量消除國外轉基因大豆的價格衝擊,鼓勵企業加工非轉基因大豆。同時,對大豆播種面積200萬畝左右的大縣,建立大豆主產縣獎勵資金或產業發展扶持資金,彌補政策性減稅造成的地方收入損失,或用於大豆基地建設、良種補貼、基礎設施建設等。與此同時,建立黑龍江大豆產地標示體系,打造非轉基因大豆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