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代表委員熱議農業合作社發展 讓農民走進『共富時代』
2013-01-29 14:02:1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吳利紅 王彥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1月29日訊 去年加入到克山縣仁發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農民,成捆分紅利。沒有加入的農民,看著挺眼饞。入社和不入社,差別可不小。如何做好土地流轉,扶持農業合作社發展成為今年兩會上委員和代表熱議的話題。

  告別小農 破解『大農業』瓶頸

  近日,克山縣河南鄉仁發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將800多萬元的紅利陸續分到1222戶社員手中。這幾天,鄉信用社都是合作社的社員拿著成捆的百元大鈔來存錢的,農戶們喜笑顏開,村民劉國軍看在眼裡羡慕不已。

  劉國軍因為擔心合作社弄不下去,就一直沒有參加。去年家裡14.2畝地,秋後一算賬一畝地的純收入130元左右,幾乎等於白忙乎。劉國軍幾天前找到合作社,帶地入社。

  2009年以來,河南鄉共有4個村1222戶農戶將3萬多畝地流轉到了仁發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對土地實行統一管理,大機械耕作,畝分紅從2011年的710元發展到去年的769元。可以說,長期困擾我省農機專業合作社作業面積不足、覆蓋人數不多、經營收益不高的難題,在克山縣仁發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找到了答案。

  克山縣河南鄉黨委副書記盧玉文說,近年來,『種一年地不如乾仨月活』的現象愈發明顯,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外流,更多耕地只能由老人和婦女耕種。不僅難以應用先進技術和大型機械,農業生產質量也無法保障。對此,省政協委員於佩常說,我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蓬勃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勞動力、資金、技術、土地、設備等生產要素的整合,提高了我省農業機械化、標准化等方面的經營水平。

  『仁發』模式如能推廣,將會吸引更多農民把土地交給農機合作社,既能加快應用農業技術和大型農機的速度,又會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解決農民因收益低不願意種地等問題。

  規模經營 掌控市場『話語權』

  今年對於綏化市北林區連崗鄉向榮村的農民曹猛來說,喜事接二連三:首次當選省人大代表,加入的合作社效益又看好,去年一算,家裡純收入4萬多元,比入社前翻了兩番。

  曹猛所在的連崗鄉,有兩個成立四年多的大型農機合作社,有600多戶農民入社。曹猛說,沒有合作社前,種地時間長,而且種地成本還高。現在有了大農機,種地成本降了不少。曹猛對記者說:『過去農民都是小門小戶的,農資買得少,價格就高,不能與大型農資供應商和農產品加工企業形成對等交易。組建合作社之後,土地規模擴大,需求的農資也多了,市場議價能力也大大增強,許多農資生產企業找上門來洽談。價格優惠了許多,成本隨之降低了。』

  省政協委員王劍說,農民『抱團』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社,通過橫向一體化實現了土地規模經濟,並緊緊圍繞與農產品相關的上下游產業,通過涉足生資購進、農產品深加工,減少中間環節,延長產業鏈條,『社企合作』走出了農業產業化的新路子。

  據省農委農機局局長鄭聯邦介紹,通過壓縮中間環節,我省的各級合作社初步摸索出了具有互幫互助性質的農業合作社生存模式。過去從糧食生產到銷售的中間環節過多,眾多農資經銷商、糧食運輸商、糧販子侵蝕了本屬於農民的收益,而成立合作社的首要任務就是組織農民從減少中間環節上做文章。

  仁發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鳳玉打算,將來要打造一個『全產業鏈』模式:無論是生產所需的農用物資,還是包括米、面、糧、油、家電等消費品,都可以通過合作社進行集團采購,跟生產廠家實現無縫對接,掌控話語權,並通過『社企對接』將農民產出的農產品就地加工,提高初級產品的附加值,讓農民收益最大化。

  創新機制 提高市場化運作程度

  沒有土地規模經營,合作社就沒有效益,沒有利益共同體,合作社就沒有生命力。農民、土地、合作社的有機統一構建了農業合作社的可持續發展機制。

  人大代表許德東談到,我省合作社發展勢頭很旺,但大部分處於起步階段,存在很多制約性問題,要想讓農民的腰包鼓起來,必須解決這些問題。由於金融部門放貸有限,審核嚴格,而且周期短,給合作社經營造成了巨大壓力。從自身來說,農業合作社普遍存在服務范圍窄、作業項目單一的問題,市場運作化程度並不高,運營效率較低,機械『吃不飽』等。

  許德東建議,金融部門對合作社實行信貸優惠政策,使合作社能夠以較低的利率順利貸到發展資金;鼓勵農民以資金、土地等要素入股進社,通過對土地的重組、規劃和平整,擴大土地規模面積,解決小地塊與大農機的矛盾。制定打破行政區域界限的相關政策,使農機合作社跨區規模作業,延伸作業項目,讓機械有活乾、能吃飽、有效益,促進農業合作社健康規模發展。

  落點

  今年我省各類合作社將達3.5萬個

  截至目前,我省共有各類合作社2.5萬個,入社農民25.5萬人,帶動農戶100多萬戶,基本覆蓋全省各鄉(鎮)。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我省將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著力培育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尊重農民意願,支持土地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各類合作社發展到3.5萬個,力爭農村土地規模經營面積達到4200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