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雙鴨山
搜 索
饒河政策『給力』全面提昇中心城鎮人口安置能力
2013-01-30 09:54:1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閆序波 劉曉雲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1月30日訊 饒河縣把城鎮化建設作為所有工作的牽動和統領,取得了顯著成效。2012年,全縣城鎮化率達到65%,比2011年提高了8個百分點。通過強力推進饒河鎮“時代新城”、四排農民新居小區等重點項目建設,全面提昇了中心城鎮的人口安置能力,有效實現了農民的就地轉移。

  日前,記者前往饒河,感受這一模式給當地帶來的變化。

  中心城鎮,如何吸引農民?

  依靠特色規劃和政策引導

  已是隆冬時節,融入了赫哲族文化元素的四排赫哲族鄉農民新居小區建設現場在烏蘇裡江畔分外醒目。小區已完成3棟住宅樓主體工程和3棟住宅樓主體二層建設。指著工地入口處的規劃圖,縣委書記尚德龍告訴記者,整個小區規劃建設20棟四層住宅樓及臨街10棟別墅。首期將完成14棟四層住宅樓及臨街7棟別墅建設,計劃今年7月竣工,可入住村民320戶。

  四排赫哲族鄉的農民新居小區是饒河縣打造的5個中心城鎮之一。小區建成後,既可加快人口向中心城鎮集中,又可依托小區發展“農家樂”酒店、飯莊、賓館,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已有300多戶農民主動與鄉政府簽訂了搬遷協議。

  “我們推進農民向城鎮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商貿向市場集中、居住向小區集中、土地向農業合作組織和農墾集中。”尚德龍說,確保到2015年全縣城鎮化率達到85%以上。

  在沿烏蘇裡江四縣(市)中率先完成整村搬遷的西豐鎮東林村村長劉雪岩告訴記者,去年縣委縣政府讓進城農民享受到國家舊城區改造安置補償優惠政策,百姓可以花最少的錢住進樓房,過上城裡人的生活。“搬遷後,我們對原來的宅基地進行復墾,共整理土地152畝,今年耕種後,可多收獲15萬斤糧食,增加收入11萬元。”劉雪岩說,搬遷村民購買樓房價格為1700元/平方米,低於市場價400元。

  今年,饒河縣將在每個中心鄉鎮爭取打造2個以上整村搬遷的示范村,加快推進人口向中心城鎮遷移。

  城鎮化建設,資金如何籌措?

  創新實施三種模式全面試點

  據縣長韓雪海介紹,為提高中心城鎮的人口安置能力,該縣創新實施了三種模式,加快建設農民新居。一種是四排赫哲族鄉農民新居小區這樣的政府主導模式,由縣裡負責完成建設用地征用及相關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以成本價格銷售給農民。

  第二種是政府主導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模式,由政府預征、收購土地,重新規劃後,以劃撥、出讓土地使用權的方式引導開發商開發建設農民新居小區。建成後的新居小區一部分以成本價銷售給安置農民,一部分由開發商作為商品房出售獲得利潤。

  第三種是村民出資為主的模式。該縣正在以城邊村鎮北村為試點,由縣政府統一規劃、統一辦理用地手續、提供設計圖紙,並免收基礎設施配套費,吸引農民群眾籌資建房。試點成功後,將采取多村合建的方式,全力打造規模較大的農民新居示范點。

  土地流轉後,如何培育新產業?

  第一產業基礎上引入第三產業

  該縣制定出臺了《城鎮化建設配套優惠政策》,對流轉土地連片經營5000畝以上、並簽訂3年以上流轉合同的經營主體和農民,給予每畝20元補貼。西林子鄉農民魏玉春就是這個優惠政策的獲益者,他和同村5戶農民集約經營土地8000畝,2012年共收獲水稻4400噸,增產400多噸,利潤實現110多萬元。

  為加快土地流轉,饒河縣專門組建了鄉鎮土地流轉服務站,當起了流轉“紅娘”。試點鄉村共完成房屋拆遷212戶,另有7個村屯的農戶已簽訂拆遷協議,全縣土地流轉面積達到50萬畝,2013年將達到60萬畝以上。

  第一產業做底子,引進旅游業,形成觀光農業、農莊休閑度假等業態,在饒河,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融入第三產業。南岔村黨支部書記郭有勝帶頭領辦“農家樂”飯莊,現在全村的“農家樂”飯莊已達到3家,平均每天接待游客50多人。有5戶農民還准備在自家菜園種植綠色蔬菜,發展“采摘園”。目前,全縣“農家樂”酒店、賓館已發展到55家。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