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1日訊 1月30日,本報聯合哈市交通局舉辦的“‘金點子’——與交通部門面對面”座談會成功舉行。經過2天的報名後,本報在眾多參與活動的市民當中,邀請了5位代表與哈市交通局公交管理處的負責人面對面交流。5位市民代表中,有從事鐵路工作40餘年的退休職工李英傑,有從國外學成歸來的留學生王晴,有省政協委員孫飛,有交通規劃專家白仕硯,還有一直關心著哈市綠色交通發展的建築師李長敏。座談交流過程中,大家就“綠色交通”在城市交通發展中的重要性達成了共識。與會代表一致認為,現在最關鍵的是相關職能部門都要轉變觀念,公平對待市民基本的權力,不能通過侵犯普通人的權利而一味滿足私家車的需求。出現人與車的權利博弈時,要保證人的利益在先。會上,代表們就如何打造綠色交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法律法規都有,就是沒有執行”
“道路資源是為滿足大眾的出行需要服務的,而現有的道路及基礎設施則更多地為私家車提供了便利。在道路資源的分配上,政府要優先考慮人的權利。”與會代表李長敏提出。
李長敏的觀點得到了與會代表白仕硯的支持。“市民買了車,並不表示就有權利在路上隨意跑,甚至佔用不屬於他自己的道路資源。不能因為你買了一張床,就得送間房給你。”白仕硯從一個市民的角度提出,不能讓私家車佔用過多的公共道路資源。
李長敏表示,發展綠色交通重在合理分配道路資源。與車擁有的路面資源相比,人是“弱勢群體”。但路是大家的,不是專為私家車服務的。近幾年,為了滿足機動車的需求,哈市拓寬了很多街路,但未給騎車人和步行者留出空間,這就是對他們公眾權力的一種侵佔。“在道路資源分配上,人與車起碼享有平等的權利。更准確地說,人應該享有更多的權利,因為人高於車。”李長敏說,哈市的機動車道越來越寬,但交通擁堵卻沒有解決。可見,公共資源的合理利用比一味地拓展開發更重要。“道路改造不能無限制盲目地擴大機動車道,要留出合理的人行道寬度,因為道路的寬度永遠也滿足不了機動車的增速,交通要靠科學的管控。”
“規劃很容易。哈市也做過這方面的規劃,關鍵是如何把規劃從紙上落到地面上。”白仕硯說,2012年國家發改委會同財政部等17部委共同制定了《“十二五”節能減排全民行動實施方案》,方案提出倡導綠色出行的“135”出行計劃,就是“1公裡以內步行,3公裡以內騎自行車,5公裡以內坐公共交通工具”。希望利用公共自行車,解決市民最後三五百米的出行問題。“我國《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范》也提出,城市乾路要有自行車專用道。”李長敏補充道。
“這些規劃仍‘躺’在紙上。”白仕硯說,“綠色交通”如何打造,不是某一個部門的事,需要多個部門來協調完成,說白了,也就是需要政府來完成。“如果各個部門都能重視起來,綠色交通離我們也就不遠了。”
“同樣是人多車多,但倫敦的公共交通發展要比哈爾濱先進。”從英國歸來的留學生王晴說,倫敦的公共交通發展勝在理念的先進。“在倫敦,公交車內一般都會看到一條標語——公交車就是你的私家車。”王晴說,倫敦的公交車或地鐵裡,到處都能看到穿著筆挺西裝,手拎公文包的白領。王晴認為,這是英國人綠色出行理念的體現。她的這一提法得到了全部與會人員的認同。

資料片
“動一動手,讓規劃落到地面”
“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車纔是城市交通永恆的主題,也是城市交通‘綠色化’的關鍵。”在座談會上,大家談論較多的話題就是如何保證公交專用道、人行道、自行車道能擁有自己獨立、安全的空間。與會代表一致認為,現在政府不需要考慮該怎樣去規劃,而是動動腦筋,動一動手,盡快把現有規劃落到實處。
-自行車道在公交車站後繞行
“有很多人,包括一些有車族也想騎自行車出行,只是客觀上沒有合適的自行車道。”李長敏提出,受困於滿街機動車的影響,往昔騎自行車的良好安全環境已不存在了。要恢復騎自行車出行的交通方式,前提必須有安全獨立的自行車道。自行車道和機動車道之間要有一定的隔離措施,而不是簡單地僅僅在道路上用畫線的方式來定位自行車道。
他的看法得到了省政協委員孫飛的支持。“像中山路等改造工程,連自行車道線都沒有,讓騎自行車出行的市民無路可走。”孫飛舉例。
李長敏建議,對於城市新區道路的規劃,寬度夠條件的,應優先采用綠化帶進行隔離。而對於舊有一、二類道路的改造,可采用一定寬度凸出路面的路邊石或綠化帶隔離。如中山路、淮河路、先鋒路、嵩山路等新改造路段,可借鑒上海市的做法,在自行車道線上設置低矮、結實又美觀的護欄進行隔離,並在路口處設警示標志。為提高道路使用率,在冬季,夠條件的可兼做自行車優先的小型機動車道。可先在中山路試點,在遇到有站臺時可從站臺後繞行,這種繞行做法在上海等城市已有成功的先例。
對於不兼做機動車道的自行車道,寬度以2米左右為宜,限制機動車通行。“也可以適當借鑒沈陽市的做法,在一些較寬的人行道上合理分割改造出一條自行車道來,可以用彩色瀝青鋪面,並進行隔離。”李長敏說,在一些交通集中、繁華場所、地鐵口等附近處可適當設置自行車存放處及公益自行車投放處。只有有了安全獨立的自行車通道及相應服務設施,纔能吸引更多的自行車交通參與者,借以自行車代替機動車。

白仕硯
-人行道要連續安全
“人行道步行系統是綠色慢行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行人應該擁有的基本的道路設施。要鼓勵引導人們短距離交通多步行,就需要有連續、安全、舒適的人行道環境。”李長敏的這一觀點,得到與會人員一致贊同。
“一些路改項目采用大面積的路邊石下臥方式,使人行道變成了長長的停車場,或采用斜面式的路邊石,給機動車強行上人行道創造了條件。”李長敏說,哈市可以借鑒上海等城市的一些做法,采用直角立式的路邊石。
“一條大路,兩旁種樹,三層景物,四季有助。”李長敏通過這句順口溜形象地說明了行道樹的作用。李長敏說,行道樹能有效阻擋機動車侵佔人行道,且與機動車道之間形成安全屏障,同時為行人遮蔭避暑,這樣的人行道是行人更願意行走的。但在近幾年哈市的道路改造中,曾經有行道樹的道路,路面拓寬了,樹木卻不見了,如中山路。
“現有的過街天橋太少,而且距離車站又太遠。”孫飛舉了城鄉路上的過街天橋建在兩個車站中間的例子,並提出,這樣就沒有人走過街天橋了。重慶市的過街天橋距離不超過300米就有一座,特別方便,自然就不會有人橫穿馬路。甚至在繁華的位置,還設置有自動扶梯的過街橋。另外,環形橋特別多,避免十字路口混亂,這些都應該好好借鑒一下。
白仕硯聽後也深有感觸,他以香港為例進行補充。香港的步行慢行交通系統十分發達,天橋似的慢行系統幾乎隨處可見。“香港的天橋不是為行人過馬路設置的,天橋就像空中的另一塊地面,四通八達想去哪裡都可以。”白仕硯說。
李長敏表示,合理設置人行天橋、斑馬線安全島和交通指示牌等設施也十分重要。“大柱子不要立於人行道中間,甚至壓住盲道,妨礙通行。”

李長敏
-“物理隔離”守住公交專用道
作為公交車暢通行駛的基礎,公交專用道的設置布局得到所有與會者的關注。市民代表李英傑表示,公交專用道應做到預先規劃,覆蓋大部分公交線路,使“綠色交通”的效益最大化,增加公交出行方式的吸引力,使得冰城市民放棄其他低效率的個體出行方式改乘公交。
無論是在剛剛閉幕的省政協會議上,還是在此次座談會上,省政協委員孫飛特別關注公交專用道的建設。他提出,要進一步推進公交專用道建設,加強公交專用道的監控,真正做到專道專用。孫飛說,哈市的公交專用道上公交不專行,經常遭到其他車輛侵佔,公交發展缺乏有效統一的安排。
白仕硯提出用“物理隔離”守住公交專用道。他解釋道,“物理隔離”就是用隔離柵欄和“電子監控”的方式,保證公交專用道不被社會車輛擠佔,同時增設專有的公交通行信號,用管理的手段保證公交車享受“優先權”。最終在中心城區設置公交車優先通行道路網,引導市民在中心城區首選公交車輛作為上下班、購物等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去年,哈爾濱市交警部門對果戈裡大街公交專用道進行了重新規劃,增設了新式低隔離護欄,將逆向公交專用道隔離,以保障公交車輛快速通行。”李長敏給參會的代表們舉例,“護欄高度不足半米,對景觀效果影響非常小,但對規范行車秩序卻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李英傑聽後表示贊同,“在設置低隔離護欄以後,街路沿線交通秩序好了很多,公交車行駛也更暢通了。”
對果戈裡大街分段設置公交車專用車道的做法,白仕硯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認為,“要充分發揮單向交通組織的作用,除了交警部門的規劃外,相關配套設施也應及時跟進。比如在公交專用車道上設置‘港灣停靠站’,否則公交車停靠時,後面車輛就不能前行,道路通行效率嚴重受損。”
李英傑舉例,在北京,許多公交車在每一個站點都有自己固定的“停車位”,市民乘坐哪個線路,提前在“停車位”旁排隊候車就行,公交車也會按照預留的位置停靠,既避免了車輛進站的混亂,也避免了市民乘車跟車跑的擁擠。李英傑說,在哈市駕駛員的整體素質還有待提高的情況下,設置公交專用道時,可以考慮用“減速釘”代替“劃白線”,這樣就可以防止社會車輛隨意進入。 “對對,這個辦法很有實用性。”李長敏贊同道:“杭州市的快速公交通道就是采用‘減速釘’或設置20厘米高隔離帶的形式劃分公交車和社會車輛的使用空間。”李長敏還提出,在人行道的兩端頭設立隔離墩,阻止車從端頭侵入人行道。商業廣場、公共場所等行人活動區可設立阻擋車的石墩,禁止任何車輛進入。 白仕硯也表示,對於公交專用道被擠佔的問題,“可以利用公交車上的攝像頭自主監控佔道車輛,以此來彌補城市交通管理當中的細小漏洞。”白仕硯說,盡管自己也因佔用公交專用道行車被處罰過,但僅僅是罰了50元,對於很多市民來講,起不到警示的作用。 “政府在綠色交通發展中,應當更注重細節,不能依靠粗線條的規劃來管理城市。”白仕硯給參會的代表們舉了這樣的例子,新陽路的道路改造工程將路面全面拓展,甚至取消了自行車道、縮減了人行道。但擴展的空間並沒有得到有效利用,而是被到附近就餐、消費的私家車佔用停車。 李長敏認為,公共交通的發展要依靠政府領導,但在實際建設中,不能粗線條完成。“發展速度可以慢,但每一步都應該踏實。把細節建設明白了,城市交通纔能越發展越好。” “今年我們能看到哪些變化?” 大家提的“金點子”怎麼樣?哪些建議短期內能實現?哪些短期內無法實現?作為公交行業管理部門的負責人,哈市交通局公交管理處處長牟志偉給了大家一些答復。牟志偉表示,綠色交通是一個城市的大事,需要多個部門來完成。但就公交行業而言,今年,大家會看到公交行業的大變化。 牟志偉說,2013年是“十二五”期間哈市公交行業繼續大步前進的一年。今年,哈市將新增600臺大容量公交,並對現有車輛繼續更新,提昇車輛檔次。增加中高檔車型,減少普通車型,加速淘汰老車型。“按照每年新增600臺、更新300臺公交車輛的計劃,預計到2017年,哈市城市公共汽電車輛將由目前5105臺增至7200臺。”牟志偉說,為保證車輛有氣可加,哈市將新建6座CNG加氣站。 發展智能公交,保證車載GPS上線率,實現對公交運營實時監控。哈市還將在新建公交首末站,以及重點商圈區域建設50處可顯示公交車到發信息的公交電子站牌,方便市民通過站牌了解公交車的進站時間。 “打造‘四位一體’的立體公交體系是哈市的大目標。”牟志偉表示,到2017年,哈市將基本形成以地鐵、公交、輕軌、輪渡為代表的地下、地面、地上、水上“四位一體”、覆蓋哈市市郊、輻射周邊縣(市)的交通系統。就今年來說,開闢5條公交專用道,開闢調整延伸18條公交線路;建立兩條輕軌,連接江南江北;恢復兩條輪渡,開闢從陽明灘大橋跨江到大頂子山的沿江旅游觀光線;地鐵可以通車。 “我們希望在2013年的年末,晨報還能舉辦這樣的座談會,一是看看我們是否已經做到這些,另外,希望大家能給我們提更多、更好的建議,讓‘綠色交通’離我們更近。”在座談會結束後,牟志偉對新的一年提出了希望。 由於綠色交通涉及到多個部門,所以市民的一些想法無法在座談會上得到明確答復。哈爾濱何時能建立自行車租賃系統?如果投放了公共自行車,夏季可以緩解交通擁堵,冬季怎麼辦?公交專用道能否由路邊式改為路中式?大家期待這些問題能早日得到答案。 記者手記 市民的期盼政府不會辜負 一個多月的“打造綠色交通‘金點子’您來出”征集活動,讓我們收獲了市民366條“金點子”。這其中,有電話、有手機短信、有微博、微信,還有工工整整的書面來信。透過每一條“金點子”中的一字一句,我們感受到大家對打造綠色交通的認同與期盼。 在記者的抽屜裡,放著市民刁青春的來信。信紙有3頁,每一頁、每一行都寫得工工整整。在與他通電話時候,記者纔知道他已經72歲了。這3頁信紙是他寫了又改,改了又寫,再重新抄寫後郵寄給我們的。盡管做這組報道時有些疲憊,但看到刁青春老人的嚴謹和真誠,記者備受感動與鼓舞,不敢有絲毫松懈和敷衍。 在與相關部門接觸時,記者聽到了很多“難”字:難在政府的重視程度不夠;難在相關部門之間的配合不夠默契;難在缺少資金;難在哈市現有的道路設施落後,改造困難——一座城市,一個家,大家如小家。日子緊巴的時候有,吵吵鬧鬧的時候有,這樣那樣的煩心事更是不斷,但日子得過,還得往好了過,重要的問題得先解決。在當家人的帶領之下,大家手牽手相互扶持著,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現在,有了哈爾濱市政府的“綠色交通”理念領路,只要各個職能部門能攜起手來共同努力,我們相信,不遠的將來,冰城的綠色交通會讓人刮目相看! 孫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