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2月1日訊 糧歸倉,柴歸垛,又是一年農閑時節。可記者在泰來縣農村采訪時卻看不到“閑人”,大家都在變著法兒地忙賺錢。
手藝人家中攢“俏錢”
“過去靠蠻勁掙錢,受苦受累不說,一年剩不了幾個錢,現在憑技術掙錢,輕松還能賺大錢!”克利鎮克利村村民馬雲飛高興地說。通過技能培訓,2012年8月馬雲飛獲得《汽車修理職業資格證》,籌集4萬餘元在克利鎮開了家汽車修理部,月均收入3000餘元。
近年來,隨著種田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農民在土地上耕作的時間越來越少。為解決農閑時節就業增收問題,泰來縣實施“陽光工程”、“技能培訓工程”和“創業培訓工程”,在職教中心、農廣校等建立培訓基地4處,開設電焊、計算機、汽車修理、家電修理等20餘個專業,讓摸慣了鋤頭、鐮刀的農民走進課堂,學本領增纔乾。2012年共培訓農民7150人次,使全縣外出務工人員達18140人,實現收入達6億元。
莊稼人棚裡賺“菜錢”
寒冬時節,泰來鎮明月村的蔬菜大棚裡,綠油油的蔬菜卻呈現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村民蘇德全正在大棚裡忙碌著,綠油油的小白菜、小蘿卜、香菜、生菜等蔬菜非常養眼。蘇德全說,他從事棚室生產已經30年了,經營兩棟大棚,僅棚室生產每年就進賬2萬多元,加上種大田收入,年均純收入達7萬餘元。
“農閑人不閑、發展棚室生產賺大錢。”泰來鎮宏程村村民於洪興興奮地說:“陸地菜退出市場,正趕上大棚蔬菜上市,價格高,銷路還好,反季節蔬菜讓咱菜農發大了。”
泰來縣調整種植結構,引導、扶持廣大農戶發展棚室生產,全縣棚室已發展到60萬平方米,農民年實現收入2000餘萬元。
經紀人走村賺“苦錢”
“以前,農閑時節,閑來無事,不是走親訪友就是聚在一塊喝燒酒、打麻將,現在不一樣了,咱借著農閑時販點糧,既能賺點辛苦錢,還解決了群眾賣糧難的問題。”今年32歲的和平鎮代克村糧食經紀人劉海義一邊幫著農民脫玉米粒一邊說。
眼下,糧食收購漸入高峰,遍布各鄉鎮的糧食經紀人每天都開著農用三輪車或小貨車,早出晚歸,收購餘糧,再轉手賣到縣城或外地糧食加工、收購企業,賺起了“外快”。
1月16日,記者在泰來各村屯看到,一輛輛滿載稻谷的運糧車輛來回穿梭。提起糧食經紀人,克利鎮互助村村民張可民說:“以前,賣糧得到縣城去,僱車還得求人,要耗費一天的工夫,現在好了,有了這些經紀人,什麼時候賣糧咱自己說了算,在家門口輕松拿到賣糧錢。”
泰來縣糧食局副局長劉普告訴記者:“隨著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經紀人隊伍不斷壯大,全縣約有200多人從事糧食販運生意,年均銷售原糧佔總量的六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