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1日訊 想起曾經的歲月,是一種會心的笑,想起眼下的分離,是一種淡淡的悵……有些人或事注定要遠去,比如本山的告別。
任何一個藝術家在一線舞臺上總歸有黃金時間,在藝術生涯裡總有巔峰時期,隨著年齡的增長,最終“退出”也是符合客觀規律的。不過,在聽到“告別小品舞臺”的一剎那,心底免不了生起一縷感傷。
“問君能有幾多愁,樹上騎個猴,地上一個猴。”愁悶時,偶爾想起本山小品的經典臺詞,就會“微微一笑,絕對不抽”。一頂破帽子,一張“鞋拔子”加“豬腰子”的臉,帶給終日忙碌、奔波生計的國人無盡歡樂!
“眾裡尋他千百度,沒病你就走兩步”,二十多年前,春晚上本山以小品《相親》驚艷亮相,第二年《小九老樂》成為永久的經典……從此,這個不世的喜劇天纔,住進了所有中國人的心中,下至頑童,上至耄耋。他有關馬甲的一句笑話臺詞能令當年小販的馬甲銷量暴跌,他的一句“不差錢”就能成為幾年內人們的口頭禪……他一跺腳,你就跟著麻,他脫馬甲,沒人買馬甲,“過了山海關,都是趙本山,人生得意須盡歡”。
“少小離家老大回,終於陪出胃下垂”,《相親》的中年小伙兒,成了丫蛋兒《不差錢》的爺爺,20多年裡,本山攀上了藝術巔峰,霜雪也悄上兩鬢。藝術的世界,同樣逃不離客觀的規律,世上除了松柏,沒有太多的常青。
可說再見,真難。難在觀眾依依不捨:至今,仍無一人,能企及本山的小品高度,“沒了本山,小品塌天。”難在本山戀戀風塵:兩屆春晚,幾經輾轉,終於還是說出了“再見”,沒有相忘於江湖的灑脫,卻充滿了無奈的留戀。 “問君歸期未有期,公雞中的戰斗機”,這麼多年習慣了春晚裡本山壓軸,習慣了看過本山再煮餃子、放鞭炮。無他,從此春晚乃至小品舞臺,我們看誰?如此,我寧願胡思亂猜:這次告別不過是江蘇衛視打著本山“收山之作”旗號的“爆炒”。
否則,曾經的笑聲,現在的遺憾,今後的懷念,需要渡一條怎樣的忘川,喝一碗如何的孟婆湯,纔能悼那段歡樂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