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高校教師:從來沒福利 校內津貼差別大
2013-02-04 09:31:03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欒微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2月4日訊 在全國稅務系統建立個人所得稅信息化管理系統上,“高校教師”與俗稱“大款”、“大腕”的企業主、明星等十一類人群被共同界定為高收入個人。而對於這一說法,多數高校教師並不認可,他們認為,相比起那些低收入階層來說,高校教師的收入不算低,可與那些企業主以及和他們社會地位相當的人相比,高校教師應該屬於低收入人群。

資料圖。

  選擇當大學教師曾被同學取笑

  2001年,畢業於我省的某高校建築學專業的小於因成績優秀留校擔任文科類教師。於老師說,由於第一年屬於試用期,他的工資分為基本工資和課時費,但他無論上多少的課,年底都只能拿到固定的3000元課時費,每月扣除險金後,他只能領到1100元基本工資,第一年他上了300學時的課。這樣平均下來每個月只有1350元的工資。

  “那個時候,我同班同學多數都是選擇從事本專業,隨便做個工程每個月至少能有5000元的收入,所以我當時選擇當大學老師都被同學笑話。”

  不過現在看到新留校教師,於老師感到心裡非常平衡。因為他本科畢業留校,畢業第一年已經能拿到1千多元的工資,而現在留校高校教師,大部分具有博士學位,在參加工作前都已經長達20餘年的艱苦學習與長期付出,然而他們走上工作崗位時,只能拿到區區2千元工資。“我現在也在讀博士,但是我的工資已經遠比他們高了很多。”

  12年工資漲了近5倍

  2002年過了試用期後,於老師的工資構成多了一項校內津貼,變成了基本工資+校內津貼。但是基本工資沒變,基本工資包括的崗位工資、薪級工資和津貼,按職稱和職務來評定,但差別不大。校內津貼與教師職稱、職務及教學科研工作業績以及課時多少掛鉤。從2002年開始,他每上一節課都可以賺到課時費,那一年於老師上了350課時的課,每個課時平均15元,年底結算時課時費加津貼大概能得到1萬元,平均每月工資漲到了2000元左右。從2002年到現在,期間漲過幾次工資,於老師已經記不清了。

  於老師所說的基本工資其實是統發工資,按照國家相關的文件規定分為五個部分:崗位工資、薪級工資、省績效工資和省津貼以及滾動工資組成。去年於老師評上了副教授,這幾項工資加一起為3131元,再加上誤餐費、秋菜款、房貼款等及扣除險金後大約能拿到3000元左右。現在於老師每年大約上700多課時,而課時費平均在30元左右,加上校內津貼,每年到年底,他大約能得到4萬元錢,再扣除各項扣款後,平均工資漲到了6500元左右,相對剛參加工作漲了5000多元。

  由於工作優秀,於老師還在學校連續兩年舉行的優秀教師評選中都獲得獎勵,“大學老師裡有四分之一左右能得到這個獎勵,每年獎勵不同,參考上課的課時,2011年我得了1.9萬元的獎金,2012年得了3.3萬元。這樣扣除各種險金外,工資基本能達8千元。”於老師說,但是較他當年從事建築行業的同學相比,他還是屬於低收入的。


  “工資沒區別 關鍵看學校津貼”

  “都是副教授,校內津貼差別卻特別大,我們每年年底校內補貼要學校、學院、系裡一起湊出來的,最多也就2萬元。”一所省級院校的副教授李老師抱怨說,統發工資大家差別都不大,關鍵就是自己學校津貼這一部分,一下就把差距拉開了。

  李老師說,她的一個好朋友2006年剛剛任教時,校內津貼補貼是1萬元,第二年昇為講師,校內津貼漲到了1.5萬元到2萬元,後來又評上副教授後津貼隨著漲到了2.5萬元。“前幾天我們聚會時聽說他2012年津貼又漲到了5萬元。而我到現在也就是2萬多,同等學歷同樣級別,可工資卻相差這麼多。”

  據我省一所高校人事處負責人介紹,我省高校教師的標准是根據在2006年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工資標准執行的。高校教師工資構成是國家工資+地方補貼+校內補貼,即統發工資+校內補貼。我省高校工資主要源於財政撥款,統發工資構成也都是按照職務和職稱發放,由崗位工資、薪級工資、省績效工資和省津貼以及滾動工資組成。

  “表面上看,決定教師基本工資高低的主要因素是職稱和工作年限,工資隨職務職稱增加,對不同學校同一職務級別、同一個工資等級的教職工來說,這些工資沒有實質性的差別,但是校內補貼卻大相徑庭。”這位負責人說,校內津貼也成為影響教師的工資收入的主要因素,並且在工資中的比例在不斷加大。

  在采訪中,多數老師都表示,高校教師的校內津貼一部分來源於學校創收,由學校根據自己制定的政策發放。在不同院校,津貼的高低由其創收能力決定;在同一院校內,津貼的多少則主要取決於教師的職稱和績效考核結果。職稱越高、在同一職稱內績效考核結果越好,津貼就越多。

  文理科教師工資差距在科研獎勵

  “高校教師工資差距還有一方面體現在科研獎勵方面。”於老師說,對於文科類高校教師與理科類相比,最大的差距就是科研獎勵的多少。

  近年來,隨著各高校對科研方面的重視,部分高校都有明確規定,只要為學校帶來高額科研經費,則會有較高的科研獎勵,有的教師因為科研經費高,甚至每年能夠拿到幾十萬到上百萬的獎勵。這部分教師成為高校教師中的“大款”。但是這樣的教師在高校畢竟只是少數,而且主要集中在應用性較強的工科領域,這樣的人數在每所高校不會超過5%。而對於以文科為主的高校和從事文科教研的高校教師來說,高額的科研獎勵對於他們來說只能望洋興嘆。

  於老師評上副教授後,申請了兩個省級課題,一個課題費是1.5萬元,另一個為5千元。“高校教師的課題科研經費需要自己找單位去申請,一般文科類教師申請課題費非常困難,最多也就一兩萬。”於老師說,對於自己申請的經費僅夠課題研究,而科研課題是每個高校教師晉昇職稱必經之路,所以學校並沒有額外的獎勵。

  相對文科,理工類課題費用比較好申請,且費用較高,所以很多人認為文科和理工科的教師工資差別很大。

  哈市的知名理科院校的楊老師的工資還有一項是來自於科研項目的績效工資。他目前正在研究的一個項目申請的科研經費是200多萬元,大約3年完成,按照科研績效工資核算科研經費,他3年總計可以得到大約6萬元的績效工資。“一般都會幾個項目同時進行,這樣每個月稅前的績效工資大約能達到兩三千元。”

  年節沒福利否認“高收入”

  在工作的12年裡,讓於老師記憶深刻的是單位從沒發過福利,只是在教師節時給每位教師發100元的補助。

  “每年過年一看到媳婦兒單位發的各種年貨,我都特羡慕,其實發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種心情。”於老師說,不過相對寬松的課餘時間讓他可以有很富裕的時間來照顧孩子,都不用請保姆。

  “我每年有兩個假期,能休息三個月,每周大概有兩三天的課,其餘時間都相對輕松。”於老師說,其實高校教師最大的好處就是時間相對寬松,不需要像基礎教育的教師一樣每天都要坐班,同時也不用承受來自家長的壓力和社會輿論的壓力,所以精神壓力相對較低。同時高校教師較高社會地位也讓他感到滿足。“雖然我沒有科研獎勵,但是我們有寬裕的時間。”於老師說,除了高校教師的身份,還有一個身份就是電視臺的特約評論員,同時他基本每月都要應邀去做學術講座,這樣算下來每個月還有兩千左右的隱形收入,但是能像於老師這樣的在高校中並不多見。

  同樣是福利待遇和自由時間,理工類的老師卻是牢騷滿腹,相同的是無論是理工教師還是文科教師,他們都表示自己不是高收入人群。

  楊老師說,“能有100元的教師節補助就知足吧,我們逢年過節就從來沒發過福利。”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我省高校除了按時發工資外,沒有額外的福利補助。“我們多數的老師都有科研項目,而且要保證教學計劃。”

  高校教師每個項目都要三四年的時間,有的時候一做實驗就要三四十個小時不能離開人,通常情況下,都是幾個項目同時進行,所以能保證周末休息就已經很不錯了。多數理工科的教師都表示,他們的付出與工資不成正比,更談不上高收入人群。但較高的社會地位讓許多高校教師較為欣慰。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