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2月4日訊 2012年,哈市兒童醫院醫生李清晨的生活因《心外傳奇》的出版變得豐富起來——去北京簽售,受科普粉絲追捧,引學界頂尖人士關懷與關注,並得到一系列光環和榮譽。
“心外傳奇”
2013年,李清晨照舊忙碌。工作中,除了與病人家屬、同行討論病情,在他口中難尋半句廢話。當然,在業餘時間,他仍筆耕不輟,繼續寫科普文章,像新近發表的《那些看起來可怕的檢查》、《補鈣與佝僂病》等,在揭示科學真相的同時不忘“咄咄逼人”;第二本書的寫作也提上日程,主題就是“敏感詞”——醫療糾紛,他對未來醫療環境懷有憧憬,希望尋到一條對醫生與患者都有利的通徑。
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總是相攜相伴於人生的各個階段,李清晨就是這樣,始終在兩者間不斷尋找著制衡點,做成了他自己想成為的人。

外科醫生李清晨
記憶索引
李清晨,黑龍江人,哈爾濱醫科大學外科學碩士,現就職於哈爾濱市兒童醫院心胸外科,科學傳播團體“科學松鼠會”成員。在醫院,無影燈下救死扶傷;在家中,互聯網上激揚文字。長期為多家媒體撰寫專欄,文風多變,以通俗詼諧為主,部分揭批文章言辭犀利,被網友評價為“咄咄劈人”。去年7月,他的處女作《心外傳奇》面世,獲得學界人士及粉絲熱捧,目前該書已在香港出版發行。同時,該書也入選了《中華讀書報》2012年度百佳圖書。
面冷心熱
很早以前,就有人評價他為“面冷心熱”的人,臉上似乎總有一層冰霜,但與他接觸時間長了,就能體會到他冷面孔背後的真誠與熱心。
采訪李清晨只能選在中午的時間,他實在太忙了。進入冬季後,患者驟增,在他所工作的心胸外科,走廊裡擺滿了病床,隨處可見打吊針的小患者,哭鬧之聲不絕於耳。在喧嘩中,李清晨的身影清晰可辨——冷峻的面孔,快速但不失穩健的步伐,在病人中穿梭,關注著他們的病情。
他的一位病人家屬至今念念不忘李醫生的好。那日,孩子夜間發病,他和愛人連睡衣都沒來得及換,趕緊把孩子抱到醫院,結果一分錢也沒帶。當時正好是李清晨值班,“他認為情況緊急,看病要緊,‘冒險’幫我們墊付了醫療費,因為患者就醫後‘逃費’的情況之前發生過很多此,但李醫生並沒有猶豫。”
《心外傳奇》
“改變是很多很多細小的事情積累到一定程度纔會發生的,不會因為寫了一本書就使我的生活改變太多。”
“《心外傳奇》這本書給你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哪些改變?”對於記者的提問,李清晨淡淡地說:“沒有多少改變。改變是很多很多細小的事情積累到一定程度纔會發生的,不會因為寫了一本書就使我的生活改變太多。通過這本書所獲得的收入也是微不足道的,與所付出的心血無法形成正比。不過國內的同行知道我的越來越多,像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吳清玉,北大人民醫院心外科主任陳彧等等,他們都是國內心髒領域的頂尖專家,給予我很多關懷和鼓勵,並對我說‘終於有人把這段歷史總結出來了,這段歷史很精彩’。”
李清晨說,通過這本書,他的科普粉絲越來越多,其中北京的粉絲最多也最熱情。去年7月22日,他和松鼠會成員一起去北京搞簽售活動,恰逢大雨,但會場上粉絲依然眾多,很多人手中的《心外傳奇》都被淋濕了,但熱情不減。
回到哈爾濱,一切恢復平靜,沒有多少人知道他是寫《心外傳奇》的那個人。但此書為他贏得了不少榮譽,在香港,他的書成為“最受孩子們喜歡的書”,哈爾濱社科院評選他為“2012年哈爾濱十大傑出人物”,他的微博被評為“新浪黑龍江個人影響力最大微博”。
理想主義
在李清晨的博客裡,他對自我的“定義”始終沒有改變,“一個殘留了一點理想主義的外科醫生”。
“過於注重理想,就沒法工作和生活了!”接受采訪時李清晨自嘲起來,他很清楚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雖然對理想依然向往,但對現實也會認可與接受。談起醫生的困惑,醫療資源配置問題,談起當下的就醫環境……侃侃而談中理想“暴露”無遺。
“有人皮膚突發過敏來看夜診,結果發現醫院根本沒有設置皮膚科,他就發火了,對醫院埋怨滿腹,恨不得把醫院砸了。其實全國的醫院基本上都沒有設置皮膚科夜診,因為這涉及到一個醫療資源配置的問題。皮膚科的夜診在一年365天裡可能只能接診三四個病人,很顯然,醫院所付出的成本費用要比醫院所獲得的收益超出許多,而醫院的立足和發展也是基於經濟因素。解決的辦法就是把社會醫療體系完善起來,重視社區醫院的發展,讓小醫院的醫生處理常見病,只有他們解決不了的問題,纔讓大醫院的教授們去處理。現在的大醫院越來越擴張,就像航空母艦一般,教授們也雜七雜八什麼病都看,而其他綜合性醫院正在逐漸萎縮。”
“醫療糾紛”
如今,李清晨又投入到寫作當中,與我省一位知名女律師合作,主題直面“醫療糾紛”。
“我是外科醫生,對於醫療官司,我和律師的立場截然不同。律師要盡可能地維護當事人利益,不論當事人對與錯。比如,在一個醫療事故中,律師會認為醫生可能故意隱瞞了患者的病情,而我認為是當時病人太多了,醫生在忙碌中造成疏漏。”
“現實中的醫療糾紛非常復雜,往往打了十多年官司、經歷了多次國家法條的改變。法條不同,判決也就不同。一些醫療官司的結果也令人深思,一家縣城的醫院出現醫療事故,按照判賠,要100多萬,如何執行?難道為了一個人,就把方圓幾百裡唯一一家醫院給弄黃了嗎?其他人以後該去哪兒看病?”
“其實,從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開始,法律就一直在跟醫生為難,醫生的理想是盡量把病人治好,但不希望有太多人乾涉。醫生的手中確實掌握著一定的權力,但法律一直在限制這種權力。古時,西方某國家立法懲戒醫生,如果治瞎一只眼睛就要賠一只眼睛。現在的法律雖未如此,但也限定醫生不能想怎樣就怎樣。”
“這本書並不能真正解決現實中的什麼問題,我只是想給這個時代做一個切面,通過這個切面看到時代光怪陸離的色彩。現實中,一些優秀的醫生承受不住醫療官司所帶來的壓力,只好選擇退出醫療系統。我的想法當然是這樣的情況早日結束,希望法律為醫生提供良好的就醫環境,讓他們的理想之花盡情綻放。”
李清晨說,他現在的生活非常簡單——上班、寫作、掙錢。去年他還做了一個決定,放棄對於職業生涯意義重大的考博,“我必須考慮現實的因素,如果考上了博士,讀書這幾年就沒有收入了,會給家人帶去沈重的生活負擔。現實生活中制約你的事情有很多,需要你去思量,值不值得你孤注一擲地努力。我現在覺得考博不值,所以我放棄了。”
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總是如影隨形地出現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李清晨就是這樣,始終在兩者間不斷尋找著制衡點,但他做成了自己想成為的人。
填寫病例
“現實生活中制約你的事情有很多,需要你去思量,值不值得你去孤注一擲地努力。”——李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