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守望漠北的極寒:嚴冬時走進古蓮小站
2013-02-04 14:06:28 來源:黑龍江新聞網  作者:杜建釗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平行的兩條鐵軌,究竟能延伸多遠,答案是:有多遠,走多遠。

  展開地圖,在中國鐵路的最北端的“金雞之冠”,有一條通往北極的鐵路,在冬季最冷的極寒日子,我們走進了這個隱藏在千年寂寞大嶺上的小站。大山、鐵軌、小站,凝結著三千裡興安永遠不變孤獨的情結。

  小站古蓮。

  認真確認信號,按標准聯控,指揮調車作業。

  


 

  向北的火車汽笛聲掠過顫栗的長空,震落高天滾滾的寒流,仿佛來自遠古的聲音,鋒利的輪緣劃破風雪的驚駭,切開大地厚厚的冰封,織成了來自北緯53°最冷的交響。

  風掠過短短的站臺,隨著汽笛的鳴響,火車緩緩駛進了這個小站。這個小站很小,只有四股道,在地圖上,她只是一個點,一個小小的紅點。如果你站在中國的版圖前,不得不用個放大鏡,纔能看清她的名字。這裡卻很有名,火車走到這裡,就走到了目前鐵路客運網的盡頭,這個小站名叫古蓮。

  為了確保調車作業安全,防止無線調車設備故障,安裝簡易緊急自動閥,為安全再上一道保險。

  為確保裝載安全及運輸安全,外勤貨運員在指導平車作業人員平整車輛。

  


 

  古蓮站,位於離漠河縣城不遠的霍拉盆地邊緣,站在古蓮站的站臺,可以隱約地看到漠河縣城。雖然能看見,但火車沿著蜿蜒的盤山鐵路卻要走上18分鍾。

  站雖小,工作量可不小,每天始發幾列煤炭“專列”,甚至包括超過4200噸的長大重載列車。

  小站古蓮。


  “十車、五車、三車……”,調車組的小伙子們隨著電臺中不斷發出的指令在站場上忙忙碌碌。光是掛在零下40多度氣溫裡的“車幫子”上,風夾裹著雪粒打在臉上,那種感覺就比貓咬還要刺骨,更不要說他們還要在運行的車輛上確認信號、止輪、連結、擰手閘盤、連接車輛風管了。

  用連結員的話說,“在這樣的氣溫下作業,人絕對不能偷懶,因為站場上風大,而且車皮都是鐵的,同樣的溫度下就會感覺冷得多,人一旦偷懶停下來,一會兒就會凍透,乾起活來就好多了。”

  

  呵氣成霜,但依然一絲不苟。

  列車的輪緣在鐵軌上壓出嘎吱嘎吱的聲音,那是雪被凍硬的聲音。在這樣的極寒天氣裡,這裡的車輛制動系統經常被凍得“失靈”,為了保證運輸的暢通,他們用開水燙、用火烤,甚至用體溫將凍硬的橡膠部件暖軟,但沒有耽誤過一次列車。

  車站雖小,卻承載著車務段的歷史;車務段的變遷,也忠實記錄著哈局走過的歷程。走進小站人的生活,走進他們真實而寂寞的世界,纔能看到另一個視角的鐵路。

  還在40年前,莽莽興安大嶺還是一個只有冰和雪的無人區,而今走在這裡的鐵道線上,可以說除了這腳下的鐵軌,也沒有一絲人類的痕跡,當年那些艱難修就鐵路的鐵道兵們,在這裡留下這一個個孤獨的車站在此苦守。在這裡不可能產生懷古幽思,沒有令人蕩氣回腸的古戰場,沒有令人魂牽夢繞的胭脂地,千百年來這裡都是無人區,更沒有任何古跡,只有日月的更替,也消失了歲月的痕跡。火車開過,留下大山與旅人的空空對峙。

  但,這就是真實的小站,另一個真實的鐵路人,默默是他們的姓,奉獻是他們的名,謹以此送給在那些無名小站堅守的鐵路人!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代崢

【專題】嚴冬,有一種感動叫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