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佳木斯
搜 索
富錦連續十年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
2013-02-20 14:02:06 來源:東北網-佳木斯日報  作者:於長順 孫立剛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佳木斯2月20日訊 濃濃的年味中,富錦市農業戰線的乾部、科技人員和廣大農民,仍然沈浸在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的喜悅中。至此,富錦市已經連續10年獲此殊榮。

  富錦市市長郭廣福說,多年的探索和實踐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種植業結構調整關鍵在於政府的正確引導和科學推進,核心在於農民的普遍認同和自願調整。這是富錦糧食生產連續喜獲豐收的關鍵。

  政策扶持推動種植結構調整前進步伐。多年來,富錦市嚴格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深松整地補貼、良種補貼、水稻大棚育秧補貼等國、省惠農政策,僅“十一五”期間,就累計落實國家良種補貼、水稻大棚育秧補貼等項目資金1.74億元,累計爭取農機購置補貼資金4890萬元。在各種惠農政策的有力促動下,全市農機總動力由“十一五”初期的64萬千瓦增至目前的72萬千瓦,以“三三輪耕”為主要內容的耕作制度改革不斷得到深化,標准化育秧大棚由“十一五”初期的4100餘棟激增到今年的3.5萬棟,優良品種普及率連續多年保持在100%,從而有效地解決了過去水稻、玉米等高產作物品種雜亂、種植標准和機械化水平不高的問題,極大地加快了種植業結構調整的速度。富錦市在市財政中安排專項資金,創造性地實施土地規模經營以獎代補政策,鼓勵廣大農民把土地集中連片種植。去年,宏勝鎮農場村、二龍山鎮永樂村等一大批村屯實現集體土地整村流轉,統一集中到農村合作組織手中發展水稻、玉米連片種植,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到90萬畝,土地規模經營面積達到380萬畝,分別佔市屬570萬畝總耕地面積的15.8%和66.7%。這些利好政策的實施,極大地鼓舞了廣大農民“調結構、種好地、多打糧、多賺錢”的熱情。

  產業帶動助力種植結構調整有效實施。多年來,富錦市走出了一條“以產業龍頭帶基地、以基地促產業集群”的發展之路。投資1000萬元的錦山鎮德祥村糧食加工儲運廠、投資2000萬元硯山鎮平安稻米加工廠等一大批產業化項目帶動產業化上規模、上檔次、上效益,極大提高了農產品的倉儲、加工和物流水平,有效解決了農民群眾的後顧之懮,讓廣大農民輕裝上陣、安心生產。僅2011年,全市生產加工農產品總量達到65.1萬噸,實現銷售收入23億元,獲批國、省、佳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19家,帶動基地農戶4.4萬戶,促進農民增收4292萬元。富錦市委市政府狠抓綠色無污染糧食基地建設,堅決禁止高毒、長殘效農藥使用,全市耕地已全面積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並建成了綠色食品原料生產基地280萬畝,有機食品原料基地9000畝,全市現有無公害農產品標志192個。依托富錦工業園區,規劃實施綠色食品產業園建設項目,引進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形成農副產品加工產業集群,以龍頭帶基地,實現農業生產產業化發展。

  服務保障確保種植結構調整取得實效。全方位的服務是種植結構調整取得實效的現實保障。他們采用“固定課堂、互動課堂、流動課堂、成果課堂”相結合、長期培訓與專項培訓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新型農民培訓”、“科普之冬”、“農業科技大集”等載體,有針對性地開展各種類型的農業技術培訓,經常性地邀請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專家到我市開展專題講座,給農民講解水稻、玉米等高產作物的生產知識,年均舉辦各種專題培訓班600餘期,培訓農民15萬人次,發放科技書籍和科技資料15萬餘份,播放廣播電視講座120餘期,有效破除了農民群眾因循守舊思想,讓廣大農民放心大膽地發展高產作物種植業。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各級科技園區30個,示范田300多塊,建立萬畝展示區20個。這些示范園區成為“做給農民看、帶領農民乾、給農民做示范”的有效載體,種什麼產量高、種什麼風險小、種什麼能賺錢,讓廣大農民在對比中一目了然。目前,該市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已經達到188個,並不斷向規模化、標准化方向發展。

責任編輯:關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