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5日訊 (郭景明 記者 張強) 今年1月,綏芬河口岸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2049.4萬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6倍,穩居出口商品首位。據分析,我國與東南亞國家相比,國內人工成本的競爭優勢不復存在,服裝出口訂單流失嚴重,諸多因素嚴重削弱了我國服裝出口的國際競爭力。
紡織品服裝一直是我國重要出口商品,為我國外貿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我國服裝出口企業面臨來自國際和國內越來越多的不利因素,整個行業陷入增速放緩,甚至經營困難的局面。國際方面,受經濟低迷、失業加劇影響,主要市場需求疲軟,從而抑制了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增長。同時,近年來歐美等國家的紡織服裝類商品的貿易救濟持續發酵。層出不窮的各類“綠色”貿易壁壘,使得我國服裝出口企業面臨困境進一步加劇。東南亞國家也以其更為低廉的用工成本搶奪我國服裝出口訂單,國內人工成本的競爭優勢不復存在,服裝出口訂單流失嚴重。
國內方面,由於成本的持續快速上漲,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紡織服裝企業虧損加劇。2011年第四季度以來,國內外棉價差不斷拉大。目前國外棉花價格每噸較國內棉花市場價格低5000元左右。持續加大的國內外棉價差,抬高了國內服裝企業的原材料成本,嚴重削弱了我國服裝出口的國際競爭力。然而在大環境嚴重不利的情況下,我國服裝企業應該轉變心態,視危機為轉機,進行行業洗牌,打破固有的以量取勝的生產經營模式,改走品牌路線,不斷提昇產品附加值,打造我國服裝在國際市場新的核心競爭力。
責任編輯:關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