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3月4日訊 最近時常發生的霧霾天氣以及城市道路擁堵在提醒我們,“綠色”、“低碳”的出行方式是我們的必然選擇。
經常有人倡議,只要路途不太遠,最好步行或者騎自行車出行,不但方便、省錢、健康,又沒有污染,絕對是綠色環保的出行方式。可哈爾濱理工大學的小鄒卻告訴記者,想在哈爾濱低碳出行,很不容易。
剛過完年,小鄒給自己買了一輛自行車。他家離學校並不太遠,走路大概40分鍾,他想在新學期時,用自行車在家和學校之間往返。可是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試駕”,小鄒打了退堂鼓。“本來我覺得到了春暖花開時,騎著自行車會很浪漫,不但低碳環保還可以鍛煉身體。可是,騎了10幾天就不想再騎了,馬路上沒有自行車道,經常要和汽車搶道,更沒有地方停車,真的太難太危險了。”
綠色交通、低碳出行真有那麼難麼?近日,記者親身進行了體驗。
艱難的綠色出行
記者首先通過騎自行車的方式進行了體驗。
哈爾濱中山路上,寬敞的10車道及一條紅色的專用公交車道,讓中山路看起來寬敞無比。可是這麼寬敞的道路,卻沒有自行車的“容身之地”。由於沒有自行車道,記者只能在人行道騎行。
人行路上騎自行車,對騎車人比較安全,可稍不注意,就可能撞到行人,特別是行動不便的老人和孩子。於是,記者將車騎到了公交車專用道上,和公交車“擠”一條道,滋味還真不好受。當騎到天鵝飯店附近的一個公交站點附近時,記者遭遇了“尷尬”,4輛公交車先後駛入站點,一下子就把記者“包圍”了。無奈,記者只能駛入快車道,和快速行駛的汽車“共享”道路。一路上,戰戰兢兢。
據說鴻翔路上有自行車道,記者騎車在附近路段尋找,可是卻沒有找到。一位騎車的朱女士解答了記者的困惑:自行車道成了機動車的“停車場”。記者發現,路兩邊不斷有飯店的保安在引導汽車停在自行車道上。記者前去詢問,一個保安不耐煩地說:“這個車位被我們飯店包了。”無奈的記者只能在機動車道上騎車,一方面要小心避讓後方的來車,同時還要小心不要刮蹭到路邊的停車。很多車覺得記者擋路,總是喇叭聲不停響,甚至還探出頭大喊“讓開”,讓記者覺得很“受氣”。
除了“無路可行”外,很多機動車不遵章駕駛、部分路段設置的不人性化,也讓騎自行車很艱難。記者在省政府十字路口等紅燈時,把自行車停在非機動車道上,如果機動車在這條路行駛,是違規的,就是所謂的“下道”。可是記者在等紅燈的過程中,後面想右轉彎的車輛喇叭齊鳴,記者只好把自行車搬到人行道上,“禮讓”機動車。
記者還了解到,如果要想騎自行車從哈爾濱江南到江北,也需要費一番周折,因為很多通往江北的大橋,是不准自行車行駛的。如果要通過,要麼坐擺渡船,要麼違規通過,要麼就只能推著車走過至少1公裡長的橋。
停車也是難題,記者發現,雖然機動車的停車場越來越多,但是自行車的停車場卻越來越少,只有少量路段有供自行車停靠的地方。
低碳出行,徒步也是一種方式。可是,最簡單的“走路”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和自行車道被機動車佔用一樣,很多人行道也淪為機動車的停車場。
記者從道裡區地段街向霽虹街行走,很多人行道上停滿了汽車,行人被迫走在車行道上。在香坊區閩江路的部分路段,停在人行道上的機動車雖然留給了行人“一線”空間,不過,這些汽車一旦要啟動駛入車行道上的時候,就會衝著行人按喇叭。“明明是人行道,卻要人給車讓路”,家住附近小區的林先生氣憤的說。
過路口也同樣困難。記者在地段街附近的一個路口,想到路對面。可是由於沒有信號燈,路兩邊的汽車速度很快,在斑馬線附近也不減速讓行。記者和其他行人只能在路口苦等。在哈爾濱的很多路段都存在這樣的情況,在轉盤道附近,這樣的問題尤其嚴重。
合理布局,倡導綠色交通
采訪中,許多市民表示,如果條件准許,也願意用自行車、步行替代駕車出行。不過很多人也覺得,綠色交通說起來很美,做起來卻很難“堅持”。
國家一級建築師、曾任省建築工程設計專家委員會成員的李長敏認為,要想實現綠色交通、低碳出行,就要合理規劃慢行交通。“一個城市的交通發展,不是單純地把道路拓寬,而是要合理地規劃出機動車道、公交車專用道、自行車道、人行道,讓快行交通和慢行交通一起發展,車、人各行其道,這樣纔能保證交通順暢、不擁堵。”
哈爾濱工業大學交通學院專家介紹,目前哈爾濱市有一條比較完備的自行車道,位於平房區的友協大街上,有關部門在街路的綠化建設中增加了人性化設計,用綠化帶隔離出一條自行車專用通道,方便市民出行。這位專家認為,這樣人性化的合理設計還應該多一些,不僅是運用到自行車道上,還要用在人行道上,只有這樣,纔能真正的實現綠色交通。
哈爾濱工業大學的馮樹民教授對記者說,人行道的主要功能是實現人車分流,既滿足步行交通的需要,又保證路面車輛的行駛。當人行道被佔用,行人不得不佔用車行道通行,既降低了道路通行能力,又構成安全隱患。因此,有關部門應該按照2012年新頒布的《哈爾濱市機動車停車場管理條例》對違規佔道的機動車進行處罰。
一位環保人士對記者說,城市快速發展,離不開機動車的發展,不過機動車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污染。“我們不反對機動車越來越快,也不反對機動車合理的增加。但是城市建設時,能不能為用步行和非機動車出行的人們多留下一些空間,並完善這些輔助的交通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