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5日訊(金鋼 記者岳雲雪)王皎是哈市公安局道裡分局尚志派出所的一名女戶籍民警。1998年接任尚志派出所戶籍員的工作,一乾就是15年。在平凡的戶籍崗位上,始終把服務百姓放在首位,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但卻留下了一串串為民助民的真情。
王皎來到老人家,收拾家務。資料圖
15年來,她先後榮獲全省政法系統先進個人、全省優秀人民警察、哈爾濱市第五屆市民喜愛的好警察、哈爾濱市“三八”紅旗手、哈爾濱市巾幗建功標兵、道裡區第三屆十大傑出青年、哈爾濱市公安局“優秀戶籍窗口”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十四年幫扶如一日——被稱為“親妹妹”
1998年,王皎在接任尚志派出所戶籍員工作的同時也接過了一個沈甸甸的“接力棒”——負責資助殘疾家庭失學少年那岩完成學業。
當時的那岩正面臨中考,母親孟慶雲由於患有嚴重的類風濕全身骨骼已經變形,需要常年吃藥,早已喪失勞動能力,平時家裡僅靠駝背的父親那祥臣賣廢品來維持生活。那岩是個孝順懂事的孩子,學習成績在班上始終名列前茅。由於生活艱難,那岩幾次面臨失學,王皎了解情況後,決定幫助那岩完成學業。
1999年夏天,那岩考上了市衛校。這本是件大喜事,可全家人卻怎麼也樂不起來,每年4000元的學費壓得他們透不過氣來。那岩再度面臨失學。為了幫助那岩能夠繼續上學,王皎積極與區殘聯和市衛校聯系,說明那岩家的實際困難,最後終於贏得了區殘聯和市衛校的支持與幫助,減免了那岩的學費,那岩如願完成了學業。
2011年1月,哈市公安局的領導收到這樣一封感謝信,“我叫孟慶雲,是道裡區榆樹鎮村民,由於我多年癱瘓在床,全家人只靠丈夫每日出去收廢品、賣破爛賺來的微薄收入勉強維持生計,為了給我治病和供兒子那岩上學,家裡欠下了很多外債。自從1998年我們和尚志派出所的王皎同志相識以後,是她幫助我們重新拾起了生活的信心,鼓勵我們做命運的強者,不向困難低頭。此後,我們的生活裡經常會出現王皎的身影,每逢年節,都能聽見她親切的聲音,讓我們全家感到春天般的溫暖。十多年來,王皎一直像親人一樣關心照顧著我們,就像我的親妹妹。在我們全家感到艱難困苦、生活窘迫的時候;在我們為孩子的學費一籌莫展的時候;在家人為了我的病付不起醫藥費而欲哭無淚的時候,是王皎,她就像冬日裡的一縷陽光,照亮了我們的心田,溫暖著我們的生活。王皎同志對我們無私的奉獻,使我感到像我這樣的殘疾人沒有被社會遺忘,深深感到和諧社會的美好。”這是一封用朴實的語言、發自內心寄來的感謝信。
14年間,王皎往返於市區和郊區之間,始終堅持幫助那岩一家,經歷了這個家庭從無助到幸福的整個過程。如今那岩一家已經過上了好日子,蓋起了四間大瓦房,王皎也儼然成了這個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員。
王皎熱情地為群眾辦理戶口業務。資料圖
便民不計距離遠近——被稱為“親閨女”
“無論您走到哪裡,只要您需要我的幫助,您永遠是我服務的對象。”王皎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轄區居民張敏繁的老伴是農村戶口,2000年3月,她來到派出所諮詢如何將老伴戶口遷入哈市。王皎向老人耐心解釋戶口政策,怕老人記不住,又將申報項目和自己的電話寫在紙上,囑咐張敏繁說:“您年齡大了走路不方便,材料准備好後我到您家去取。”半個月過去了,王皎始終惦記著這件事,看到老人沒有再來電話,她便主動與其聯系。原來老人材料已經准備齊全,但是得了感冒,子女又不在身邊,所以沒能送去。王皎就主動來到老人家,並送去了感冒藥。事後,王皎又將審批下來的遷移證送到張敏繁家中,圓了老人的心願。此後老人逢人便說,王皎比她的親閨女還親。
2007年,已全家遷居深圳的張敏繁老伴去世。由於戶口仍在尚志派出所,其女陸淑香試著給王皎打電話,詢問不回哈市能否將戶口注銷。王皎告訴陸淑香將手續郵寄到派出所,她會幫助辦理,並詢問了張大娘的身體情況。2008年,張敏繁需要辦理退休手續,又找到了王皎。這事本來與派出所的業務沒關系,但王皎覺得只要能幫助群眾就該盡力。她利用休息時間,到社區開證明,去社保局跑手續,忙活了半個月終於將張敏繁的退休手續辦好並郵去深圳。事後,陸淑香給王皎來信:“尊敬的王姐您好,非常感激您這麼多年來對我們家的關心和幫助,從您身上讓我看到了人民警察高貴的品德和一心為民的真誠。在此,我祝您及您的家人身體健康!工作順利!”
惠民不計個人得失——百姓心中的“能人”
生命的意義是為了服務,生活的價值是為了奉獻。面對各種榮譽,王皎沒有驕傲,她依然安心的工作在戶籍窗口,因為她從心底裡熱愛這份工作,甘心默默奉獻,毫無怨言地堅守在公安戰線的最前沿。她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在她的戶籍室裡增添了等候的座椅、飲水機、書報刊、老花鏡、筆和便簽以及糖果、雨傘等等,從最細微之處體現愛民為民之情。她尊老愛幼,熱情服務,盡心盡力為群眾排懮解難,為和諧警民關系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2年春節前夕,轄區居民王帆從沈陽打來電話諮詢,她要往沈陽遷戶口,並打算在春節放假前辦理完落戶,但她沒時間回哈爾濱,在哈市又沒有親屬,所以想請王皎幫忙辦理,王皎欣然應允,告訴王帆把准遷證寄到派出所即可。兩天後王皎接到來自沈陽的快遞,當天就為王帆辦理了戶口遷移,但是聯系快遞公司時,纔知他們已經放假不再上門收件,為了盡快讓王帆收到戶口遷移證在沈陽辦理落戶,她下班後立即奔向最近的郵局,由於天冷路滑,王皎幾次險些摔倒,終於在郵局下班前趕到,並將遷移證寄了出去。兩天後,王皎收到王帆發來的短信:謝謝王姐,快遞已收到,祝您新年快樂,工作順利!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網絡已經成了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為了拓寬服務群眾的渠道,王皎也開始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來解決群眾的新需求,她先是在“網上警務室”開通留言服務,幫助天津的一位群眾查找了原始的戶籍檔案,之後又建立了警務QQ,為轄區百姓解答辦理戶口、身份證等相關業務,拉近了和人民群眾之間的距離。
2012年“十一”過後,王皎為了擴大服務范圍又開通了手機微信,從手機到微信,從諮詢如何辦理身份證,到辦理購房落戶的程序等等,王皎是有問必答。群眾的支持給了王皎莫大的鼓舞。現在微信已經成了她工作的一部分,除了提供諮詢服務外,她還在微信中不斷更新戶口政策,以及節前防盜等安全常識,還把自己平時學習到的“正能量”分享給微信中的百姓朋友們。
2013年的春節,來自微信和手機短信的祝福紛至沓來,對於王皎來說百姓的認可和贊譽就是最高的獎賞。
從三尺平臺到網絡的空間,從轄區群眾到不知姓名的百姓朋友,王皎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愛心,踐行著雷鋒的足跡,為和諧警民關系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