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用愛融化貧困流浪孩子內心堅冰—記同江"愛心媽媽"劉海榮
2013-03-06 14:56:42 來源:東北網  作者:王立峰 楊林川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6日訊 (王立峰 記者 楊林川)在佳木斯同江市有這樣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女性,二十多年的時間裡,她收養了40多名貧困、流浪和孤殘兒童,無償教他們讀書,教他們做人的道理,對待他們就像自己的親生孩子一樣,她用慈母般的愛心澆灌著那些殘缺的童心,使這些孩子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之火。她就是有著“愛心媽媽”之稱的同江市長發社區居民劉海榮。

劉海榮輔導孩子們學習。同江市委宣傳部提供

  “每當見到那些流浪的孩子,在我面前紅著眼圈、咽喉不停地上下抖動,眼淚簌簌地往下流時,我的心裡就特別不是滋味。”也許是天生的母性泛濫、也許是作為教師的職業使然,劉海榮今生注定與那些貧困流浪孩子有緣。今年56歲的劉海榮,1985年畢業於依蘭師范,成為依蘭縣林業大頂子山林場的一名小學教師。

  那時劉海榮一家的生活並不寬裕,家裡有三個子女需要養育,還得照顧雙方的老人,但劉海榮還是收養了第一個孩子--劉玉榮。看到自己所教的學生劉玉榮家庭生活較困難,劉海榮就把她接到家中吃住,還從生活費中省出一部分錢給她買衣服和鞋子,堅持悉心地照料小玉榮的生活。

  1993年劉海榮隨丈夫把家搬到了同江,一份偉大的母愛也被帶到了這個邊境城市。2003年6月,一個偶然的機會,她收養了一個叫張雪明的12歲流浪男孩。這個孩子由於在外面流浪時間比較長,養成了抽煙、偷東西、說髒話等許多不好的習慣。一開始著實令人頭疼,尤其是剛到劉海榮家時,經常偷鄰居的東西。雖然都不是什麼值錢物件,但卻給左鄰右捨的生活帶來了不便。因而大家對她收留這個孩子十分的不理解,家人也對這件事也不支持。

  當時劉海榮的三個孩子都在上學,條件也挺困難。面對家庭的困難處境和周圍人的不理解,劉海榮經過了復雜而艱難的思想斗爭:“我要是不留他的話推向社會了,他就會被壞人利用或者是去學壞,最後他可能要犯罪,一旦聽說他犯罪了,我曾經認識她,我並沒有幫助她,因為我是老師,又是媽媽,如果不管她的話,我會後悔一輩子,於是我決定留下來了。”這一留,就是整整三個春夏秋冬,在這一千多個日日夜夜裡,劉海榮的心全都撲在了張雪明這個流浪兒的身上,用真情、用真心悉心照顧和教導,終於融化了這個從小缺少社會關愛、幾乎被社會放棄的流浪兒童內心的堅冰。

  三年後,張雪明學會了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課程,能夠獨立地寫一些簡單短小的文章,並且逐漸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改掉了小偷小摸、抽煙等壞毛病。在公安機關的幫助下,2006年他回到久別的親屬身邊,成為一個自食其力、行為規范的青年。

  作為一名曾經的教育工作者,雖然離開教育崗位多年,但從來沒有放棄這份事業,劉海榮告訴記者,她的事業和所有的快樂、追求就是讓貧困兒童、孤殘兒童、流浪兒童都能得到一份濃濃的母愛,並成為一個懂事、知道怎麼生活、走人生正道的人。

  2007年,劉海榮收留了一個叫汪國軍的小男孩,他家境比較貧困,父母有不同程度的智障,孩子缺乏基本的家庭教育,甚至連一些簡單的為人處世的道理都不怎麼懂。面對這樣一個常人看來棘手的任務,劉海榮的愛心再一次的爆發,她收留了男孩。

  為了使他能夠再一次重返校園,劉海榮東奔西跑幫助孩子在第二中學俄語班找到了學習的機會。劉海榮深知,知識是孩子們的必需品,而品德卻是決定孩子一生命運的砝碼。因此在每天放學後,劉海榮一邊輔導他功課,一邊教這個孩子忠、孝、仁、義、禮、智、信和一些基本的為人處世的道理。盡管孩子們的臉上還是那樣的懵懂,但是劉海榮堅信這會在他今後的路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經過一番啟發、引導,終於使他懂得了一些做人的基本禮節,知道了什麼叫榮辱羞恥、知道了做人得有尊嚴。如今這個孩子已經20歲了,也已經憑著自己的能力在社會上謀到了一份職業,劉海榮也覺得自己完成了一個當老師、當媽媽應該做的一切。

  二十多年,劉海榮陸續救助了40多個孩子,他們中有孤兒,有單親家庭、貧困家庭的孩子。這些孩子有的是通過鄰居朋友介紹來的,而大部分孩子卻是劉海榮聽說了他們家庭的困難後,主動找來的。

  同江市委宣傳部王立峰多年來經常采訪劉海榮,與她成為了好朋友,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那些孩子是不幸的,因為失去了親人,因為不得不面對貧困,他們又是幸運的,因為遇到了心懷母愛的劉海榮。在這裡,他們重新感受一份濃濃的母愛,重新看到了生活的陽光”。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