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人大代表付華廷:城鎮化首先要培養『白領農民』
2013-03-09 09:34:32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賈輝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3月9日訊 “城鎮化的規律是什麼?當前存在哪些問題?發展的關鍵是什麼?”人代會開幕以來,來自甘南興十四村的黨總支書記付華廷代表基本沒閑著,一直遭遇各路記者的“圍追堵截”。

參加代表團會議時付華廷認真做記錄。東北網記者 魏義松 攝

  老付任村支書43年,率眾埋頭苦乾,把興十四村由房無一間、地無一壟、樹無一棵的三無村,發展成為擁有18億多元總資產的“龍江第一村”。

  3月8日,記者走進老付的房間,他正在給家裡的婦女主任發短信:感謝大家對村裡發展做的貢獻,祝節日快樂,幸福安康。付華廷笑聲爽朗:“你看我費了半天勁兒,纔憋出這幾個詞來,想要發展,沒了人可玩不轉哪。”

  他的話,正好切中記者關心的主題。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小城鎮要增強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集聚功能。對此,付華廷打開話匣子:搞城鎮化首先得產業化,沒有產業支橕,“化”了也白“化”。安居樂業,我認為先是樂業,有活乾、有飯吃,樂業纔能安居。要不光住上了,要啥啥沒有,喝西北風去。

  總理報告重申“三農”仍是重之中重,“三農”出路在哪?老付直言不諱:農業的出路,就是高度機械化、水利化,大面積土地流轉,規模經營,連片種植。打破一家一戶、十畝八畝、小打小鬧的零散格局。農村出路,就是撤消自然屯,倒出大面積土地,進行復耕,建設中心村。人類文明來源於人口的聚集,聚集以後,人口多了,第三產業也發展了,小超市小吃鋪小旅店,補鞋挑挑賣糖葫蘆的都掙錢。農民的出路,就是從田間解放出來、從地裡走出來,多數人不種地,多數人種少數人的地,少數人種地。走出來乾什麼呢?當“白領農民”。“白領農民”不是掙一份錢,而是掙多份錢:土地流轉掙一份兒,企業打工掙一份兒,參股經營掙一份兒。還可以搞養殖業和設施農業,種大棚、包大棚都行,一個大棚種香瓜、西瓜、西紅柿、草莓五六萬元,種蘑菇六七萬元,完全是多元化的經濟來源。

  付華廷說,“白領農民”是城鎮化後人口聚集的具體反映。因為,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沒有農業現代化,就不可能實現城鎮化。起決定性作用的大農機、大水利,讓勞動力從田間地頭解放出來,搞農產品精深加工。一二產業推動三產業共同發展,人口聚集了,又加快了城鎮化步伐。他舉例說,2010年,全村人口3000多人,2012年人口超過了萬人;2010年,村裡人均收入3.2萬元,2012年6.58萬元。根本原因就一條,發展了!

  “白領農民”就是新型職業農民。付華廷說,新型職業農民不僅是生產者,還是投資者、經營者、決策者,同時還是市場和自然風險的承擔者。要把農民送到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培養,請專家教授搞代培和訓練,招村官大學生傳播先進的思想觀念、管理模式和人文素養,影響和改造一代人,為可持續發展攢後勁兒。

  對於未來發展,老付信心滿滿:遠的太虛了,就說今年吧。建一萬棟大棚,打造40萬平方米公寓樓,固定資產投資6億元,人均收入7萬元……

責任編輯:呂博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