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北京3月9日訊(記者 孫曉銳)日前,全國政協委員何小平在參加分組討論時指出,近年來我國濕地保護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距離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我省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是我國保存相對完整、生態區位和功能重要,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示范性的濕地生態系統。建議國家將這兩大平原寶貴的濕地作為濕地修復保護工程上昇為國家戰略。
全國政協委員何小平。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在談到松嫩、三江兩大平原濕地修復保護工程上昇為國家戰略的必要性時,何小平說,松嫩、三江兩大平原是我國東北經濟社會發展十分重要的地區,總面積2960萬公頃,佔黑吉兩省國土面積的45%,有14個市、62個縣(市、區),人口超過3000萬,是我國東北主要的生產生活區及重要商品糧主產地。現有濕地331萬公頃,濕地率11.2%,其中沼澤濕地228萬公頃,約佔全國沼澤濕地五分之一,是我國最大的平原沼澤濕地分布區,也是世界最大的丹頂鶴、東方白鸛等珍稀水禽遷徙繁殖地。雖然黑龍江省加大了濕地保護恢復力度,在該區域恢復濕地近萬公頃,但是濕地面積萎縮、功能退化的趨勢依然沒有得到有效遏制。松嫩平原沼澤濕地自1980年的291萬公頃減少到目前的158萬公頃,30年時間減少了46%。三江平原沼澤濕地面積建國初期500多萬公頃,2000年減少到120多萬公頃,減少了76%。同時,濕地污染也在逐年加重,水質已經成為影響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的重要因素。兩大平原濕地缺水問題日益嚴重,紮龍、向海等國際重要濕地需要靠人工補水維持基本的生態功能,撓力河沿岸的七星河等5個濕地保護區嚴重缺水,部分河段出現斷流現象。此外,兩大平原有紮龍、向海等7處國際重要濕地,是我國國際重要濕地數量最多的區域,還有興凱湖、烏蘇裡江等界江界湖,如不迅速扭轉濕地面積萎縮和功能退化的趨勢,將直接影響到我國的國際形象,也勢必影響我國東北、華北乃至全國的國土安全、糧食安全、生物安全和水環境安全。
由於濕地生態系統的特殊性,決定了濕地保護不是一個省區、一個部門、一部規劃就能做好的,必須像三江源濕地保護、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一樣,在國家層面給予高度重視,做到區域聯合、部門合作、規劃銜接,集中優勢兵力打組合拳,纔能從根本上遏制濕地面積減少、功能退化的趨勢。兩大平原濕地保護需要在國家層面給予支持,國家也需要在該區域開展示范工程,在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摸索路子,總結經驗。為此,將兩大平原濕地生態修復保護工程上昇為國家戰略勢在必行。
何小平說,將松嫩、三江兩大平原濕地修復保護工程上昇為國家戰略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礎。我省具有較為完善的濕地保護政策和法規體系。1998年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強濕地保護的決定》,全面停止開墾濕地。2003年出臺了《黑龍江省濕地保護條例》,開創了我國濕地立法的先河。此外,2012年黑龍江省開始實施了省級濕地保護補助,為開展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奠定了基礎。我省還建立了濕地保護管理體系。經過多年搶救性保護,兩大平原目前已建59處濕地自然保護區和20處國家濕地公園,總面積281萬公頃,基本形成了濕地保護網絡。黑龍江省成立省濕地管理領導小組和濕地保護管理中心,逐步加強了市、縣、區各級濕地管理機構建設,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濕地保護管理體系。此外,我省濕地保護項目示范體系和紮龍濕地長效補水機制也建立完成。
何小平建議,國家應制定區域濕地保護規劃。建議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制定高層次、長遠性、操作性強的兩大平原濕地修復保護工程規劃,統籌區域管理;國家應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一是率先在該區域實施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兩大平原濕地為全國提供大量的生態產品,為保護濕地,各級政府、濕地所有者喪失了巨大的潛在收益,做出了重大犧牲,只有實施生態效益補償,纔能保障濕地保護與利用持續發展。二是建立濕地生態用水保障機制。一方面濕地在調蓄洪水、淨化水質、補充地下水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濕地需要水的滋養,沒有水就沒有了濕地。目前濕地生態用水無法得到有效保障,需要國家在流域水資源管理層面建立濕地生態用水保障機制。三是對國際重要濕地、濕地自然保護區內存在的耕地,開展濕地恢復和重建工程,對核心區內居民有計劃的實施生態移民;同時要理順管理體制。解決濕地保護多頭管理、職責不清的問題。濕地保護管理不宜實行屬地化管理,應按流域建立垂直的管理體系。建立濕地紅線制度,對紅線內的濕地嚴防死守。將濕地保護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將濕地面積、濕地率、保護率等指標納入地方官員的考核指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