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11日訊 (記者 魏義松)“我省科研院所發揮了大學和企業不可替代的技術創新和轉移作用,但科研院所獲得財政資金的支持卻遠遠少於大學和企業。”全國人大代表、省科技廳廳長趙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家應高度重視科研院所創新能力的建設。
趙敏在代表團審議時發言。東北網記者 魏義松 攝
趙敏說,2011年,黑龍江省全省登記的1453項成果中,大學完成681項,企業完成288項,科研院所完成247項。按照人均產出成果數統計,科研院所、大學、企業分別為40人、58人和62人。科研院所的人均科技成果產出是大學的1.4倍,是企業的1.6倍。按照科技成果轉化率統計,科研院所、大學分別是83.3%,68.6%,科研院所高於大學14.7個百分點。
我省科研院所發揮了大學和企業不可替代的技術創新和轉移作用,如:黑龍江省農科院育成推廣大豆、玉米、水稻、小麥、馬鈴薯等新品種1150個,推廣應用面積佔全省農作物種植面積的70%以上,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科技保障。具不完全統計,黑龍江科研院所年創產值已逾百億。事實證明,在創新體系建設中,科研院所擁有一支穩定的專職科研隊伍,所從事的研發活動,比大學更接近產業實際,比企業更了解產業的技術發展方向,是大學向企業轉移科技成果的最佳二傳手。但目前科技體制改革對科研院所存在配套性、系統性和協同性的政策缺位。我國沒有明確的科研院所業務主管部門,致使管理分散、行業分割、重復建設,影響了科研院所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產業支橕、社會服務等功能;我國尚缺乏對科研院所穩定支持的專項資金,致使設備老化、人纔流失,一批類似哈爾濱電工儀表所、哈爾濱焊接研究所等一流院所逐漸失去競爭地位。科研院所已經成為我國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技創新體系中的短板。
全國人大代表趙敏。東北網記者 魏義松 攝
趙敏認為,當前我國正在建設創新型國家,應該高度重視科研院所的這支隊伍作用的發揮,加大對科研院所的支持力度,纔能形成完整的國家技術創新體系,有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解決科研科研院所的困境,應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明確將科研院所納入國家科技行政主管部門職責,統一進行業務指導,鼓勵圍繞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地方優勢產業,組建一批行業工程技術研究院並進行重點建設;在國家實施技術創新工程中,重點依托科研院所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使科研院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全面服務於產業技術創新;在國家財政預算中加大科研院所資金強度,實施“科研院所振興工程”,參照國家對高校實施的“211”、“985”工程,重點支持一批基礎雄厚、優勢明顯的科研院所,尤其是區域特色產業急需的地方科研院所;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要加大創新要素集聚區域的產業傾斜支持,逐步形成我國產學研緊密結合的產業核心競爭力,避免由於產業離散布局,渙散科研院所的創新隊伍,削弱科研院所創新實力,延緩我國新興產業發展追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