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14日訊 去年底,哈市200個出租車乘降點全部建成。這些乘降點至今沒有投用,仍矗立在路邊。

初衷“大拇指”替代招手停
按照規劃,這些乘降點主要建設在市區一、二類街路,包括友誼路、新陽路、長江路、宣化街等。“這些街路或是車流量較大,或是禁停路段”。說起建設這些乘降點的初衷,市交通運輸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按照規定,在禁停路段車輛不允許停靠,所以車輛在該路段上客、下客其實是違規行為。“乘降點的設立,將解決這一問題。”
記者注意到,所有乘降點都人性化地優化了乘客打車方式——在乘降站臺的頂端,專門設立了兩個“大拇指”形狀的燈箱。這名工作人員表示,設立燈箱是考慮乘客如有打車需求,只需按下站臺上的綠色按鈕,燈箱便會持續30秒發光,向空駛出租車傳遞打車信號。“簡單地說,就是從前打車靠招手,以後打車用按鈕。”
現狀至今未投用被貼小廣告
記者連日來多方走訪後發現,雖然這200處乘降點已於去年12月陸續建完,但至今仍沒有投入使用。
日前,記者來到位於香坊大街上的一處乘降點,按下“打車”按鈕後發現,“大拇指”頂燈並沒有隨之點亮。隨後,記者又先後來到南崗區先鋒路、開發區會展中心、道裡區新陽路、香坊區公濱路等多處乘降點體驗,發現這些燈箱均無法點亮。
記者走訪發現,這些乘降點不僅未能發揮作用,由於過長時間沒有維護,一些乘降點成為街頭小廣告的“棲身之所”。位於新陽路與安道街交口附近的一處出租車乘降點已提前顯現“老”態——由於經歷了一冬的降雪,乘降點本該透明的玻璃遮雨罩上已經留下了積雪融化的黑色印記,乘降點兩側的公益廣告牌上被貼上了許多小廣告。附近作業的一名環衛工人告訴記者,每天都有人往乘降點上張貼小廣告。
答復“雪壓線”“密度低”影響“大拇指”投用
“建好的乘降點為何久不投用?”市出租汽車管理處相關負責人答復稱,由於今年冬季我市降雪頻繁,與乘降點相匹配的地面出租車停車標線已經被覆蓋住,出租車司機難以發現,所以乘降點纔沒有投用。
“目前乘降點布局密度太低,也是其遲遲未投用的主要原因”,這位負責人以新陽路為例說明,目前這一路段設了7個乘降點,其中武警醫院至經緯街一側只有3個,這段路程大約4公裡,也就是說乘客必須步行將近1公裡纔走到乘降點。“如果這時還要求乘客必須在乘降點打車,就顯得不實際了。”據他介紹,根據國內外部分城市的經驗,兩個出租車乘降點間距200米左右,纔是最為合適的距離。為此,市交通運輸部門今年將繼續新建出租車乘降點。“其中一部分就是對目前的乘降點進行加密。”屆時,我市新陽路、友誼路等一些重點路段上的出租車乘降點間距將在200米左右,乘客在此打車將非常方便。
建議設置“大拇指”應“因客制宜”
對上述答復,很對市民覺得牽強。他們說:“目前降雪後主乾街路都是隨下隨清,而且都實現了清根見底,根本不會出現‘地標線被雪覆蓋’的情況。”“即便是目前乘降點密度太小,相關部門何不把已經建好的乘降點先期投放社會,滿足一部分出租車司機以及市民的需求?”一些市民認為,200處乘降點造價不菲,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建好的基礎設施應該更好地發揮作用。
在提出質疑的同時,不少市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對我市出租車乘降點如何設立提出了建議。市民王先生表示,在乘降點投用初期,相關部門應考慮如何讓乘客快速熟悉並適應新的打車方式。建議在馬路上標注臨近出租車停靠點的位置,引導乘客前往候車。四星級出租車駕駛員孫國惠說,目前乘降點安放的位置大多還是“因地制宜”,而不是“因客制宜”。許多真正人流量大的位置,可能是因為人行道狹窄、小商店多怕影響生意等原因沒有安放。“希望未來能解決這些問題,真正發揮出租車乘降點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