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14日訊 (解洪旺 記者 顧碩)3月6日,農歷正月二十五是“填倉節”。民諺有“小米乾飯雜面湯,家家糧食填滿倉”。農家都在這天祈盼五谷豐登,謀劃春耕。而近幾年,黑龍江省七臺河市茄子河區宏偉鎮的幾位種糧大戶卻在這天請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於洪利來家主持“農家年會”,推杯換盞中就盤算起了“春耕小九九”。

農歷正月二十五是“填倉節”。東北網記者 顧碩 攝
於洪利笑著開場,“去年市裡表彰了咱們的白瓜品種對比科技示范基地,這都是大家的功勞呀。就說這三年吧,從100畝到500畝的品種試驗田,都是大家在自己的土地上每個品種都留出20根壟,每隔13米一樣成色,遠遠望去就像鋪在漫山坡上的條帶織錦。咱們從60多個品種中3年找到了金苹果和晶板系列4個本地優勢品種,單產提昇到3500斤/?,這是咱省第3積溫帶的最高紀錄。我謝謝大伙啦”,他向大家拱手一圈。
“於主任別這麼說,大伙都靠你的農技指導纔從土地爺手裡多搶了金娃娃”,山泉村的閆廣德急忙說。
三合村的羅加波回顧道:“記得2008年我包地種的第二年,於主任推薦梅亞2號白瓜種子,一?地多投1000多元的成本讓我心裡很‘忐忑’,可到秋賺它個盆滿缽滿。靠於主任橕腰,第二年我就甩開膀子種地100?以上了。”
虎山村的李福友笑著說,“於主任指導我村去年種的黃瓜籽可不賴,今年下決心多種些,再踢他個飛腳”。
羅加波接起了話荏,“我試種好幾年的水果玉米越來越好,皮薄、汁多、質脆、味甜的品質保持下來,訂單也很穩定,收益比種普通玉米強多了”。
“莊稼不認爹和娘,精耕細作還得看市場。咱本地10萬畝白瓜種植面積,而6元/斤的成本比角瓜高出1、2元,價格卻低了近一半,原因就在於外銷依賴大,尤其是中東局勢不穩,價格短期內很難抬頭,倒是角瓜具有出仁率高、內需大的特點,建議大家適當調整種植結構”,於洪利說。
大家提出:“您從1991年東北農學院畢業回鄉當技術員,當年的帥小伙都白了鬢角。農技推廣目前也只到鄉鎮一級,而全鎮僅行政村就有28個,怎麼跑得過來呢?”老於說,“實驗是傳統優勢還要繼續保持,基層的農技推廣體系已經有了新政策,要在村一級設立農技示范戶,就是每村屯一個科技明白人,形成‘培一扶十植百’農技推廣網絡”。
聽到這一消息,大家紛紛舉杯叫好。
“年會就是於主任為大伙鼓腰包支招的日子,去年是農技推廣年,今年是個啥精神”,羅加波問,“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強農惠農富農,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不動搖,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倡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也是要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大家還有哪些新打算”?老於的話再次讓大家興奮起來。
“年前我就想好了,存錢過年不如買農機賺錢,我打算乾個農機合作社,申請已經打完了,就等著批了”,羅加波說得滿臉豪氣。其他人也紛紛談起自己的新春新打算。
臨近下午兩點,農事年會還在熱烈地繼續著,今年的農事生產已成竹在胸,似乎秋天的收獲已觸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