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3月15日訊 2月15日至2月28日,哈爾濱市劍橋第三中學選派的11名師生,赴美國弗吉尼亞州海濱市的高木高中交流學習。13日,記者見到了這些赴美歸來的學子們。說起異域見聞,他們無一不對美國的校車豎起大拇指。“我們第一次坐校車,就進行了安全演練。”“校車上了馬路,總統也得讓道。”
坐校車有安全演練
劍橋三中教委主任李怡平,是此次赴美交流學習的帶隊老師之一。她告訴記者,2011年,劍橋三中在美國弗吉尼亞州海濱市高木高中開設了“孔子學堂”。今年春節後,該校選派的第二批師生啟程赴美。
“到美國的第二天,學校就對我們進行安全乘車演練了。”高二四班的劉宇晴還清晰地記得演練的場景:那天上午10點多,聽完安全乘客教育後,我和其他8名同學一起坐上一輛黃色“大鼻子”校車。行駛近一公裡後,校車與一輛貨車“相刮”,校車前門受損無法打開,校車車頭冒著“濃煙”,車內學生都慌了手腳,場面一片混亂。緊要關頭,司機Jack迅速打開雙閃警示燈、啟動安全門開關,協助隨車照管員讓學生從安全門逃生。
總統車要給校車讓道
李怡平告訴記者,在美國,校車是最有“特權”的車輛,“特別是當校車停車、學生上下校車時,任何車輛,甚至是總統的車都必須完全停車,且距離校車20英尺(約6米)以外。”
“司機Jack說,在美國,超越正在停靠和上下學生的校車後果會很嚴重——被處以罰款,並被吊銷駕駛執照一年。”高二四班的盧岷鉑說,讓他念念不忘的是校車司機的貼心服務,“看到學生系好安全帶,全都坐下後,司機纔會啟動車輛。學生下車後,司機看著學生安全過完馬路後,纔會向下一個目標駛去。”
父母不乾涉孩子選擇
李怡平訴記者,劍橋三中的學生赴美後,與高木高中的學生結成了對子,分別住在9個愛心家庭裡,感受美國家庭文化。今年17歲的劉悅是劍橋三中高一四班的學生,她在美國住在高木高中15歲的丹寧家。劉悅說,在丹寧家中,父母和孩子彼此尊重,“父母從來不乾涉孩子們的選擇,他們是朋友關系。”
重視掌握生活技能
劍橋三中高一學生蘇雪婷說,在她看來,美國的中學課堂更多理念是“掌握生活技能比掌握知識更可貴”。“在高木高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課。此外,高木高中下午兩點就放學,一些年滿16歲的學生就可以去超市或快餐店做兼職,鍛煉人際交往的能力。”蘇雪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