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3月19日訊 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我省各高校也已將創新作為引導學校發展的核心理念。2012年,各高校都在創新上苦下功夫,在科技創新、制度創新、人纔培養模式創新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等方面開創了新局面。
用科技創新“飛天”
近日,教育部組織評選的2012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揭曉,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曹喜濱教授團隊主持的“先進微小衛星平臺技術”項目榜上有名,這是1998年該獎項設立以來哈工大第三次獲獎,也是我省唯一入選該獎項的高校。
哈工大是我省服務我國航天事業的重要陣地,除了在“神舟”系列飛船中有突出貢獻外,在微小衛星民用航天領域也在追求領先。在微小衛星“試驗衛星一號”到“試驗衛星三號”的研制歷程中,創建了跟蹤前沿、自主設計、聯合研制、優勢互補、科技創新與人纔培養並重的研制新模式。開創了我國微小衛星發展的新局面,縮小了與國際的技術差距。
“試驗衛星三號”總指揮、哈工大副校長韓傑纔說,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高校只有充分發揮綜合優勢,纔能佔領高科技發展的前沿。高校不僅應該是基礎研究、戰略性大科學的研究基地,更應該是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問題和創新工程項目的研究基地,是高新技術開發和知識創新的源泉。
用制度創新“支農”
2012年,教育部和科技部聯合提出開展“高等學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的建設計劃,東北農業大學成功躋身全國首批“高等學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10個試點單位建設行列。
東北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堅持立足龍江,面向三農,服務“寒地黑土”大農業。正式啟動以來,堅持把專家服務站建在村裡,把技術送到農民手裡,把新品種撒播到試驗田裡,建設了4個綜合示范基地、6個特色產業基地和8個科技服務站,為我省農村經濟發展建設事業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東北農業大學副校長鄭秋?說,“高等學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是推動我國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促進科技成果推廣轉化的一項重要舉措,對於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實現三化同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的建設,可以推動學校管理改革與機制體制創新,為提昇我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快我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助力。
用模式創新“育人”
2012年9月,18名特殊的碩士研究生入學了,說他們特殊,是因為他們是我省第一批民辦院校的碩士研究生。黑龍江東方學院是全國首批擁有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的五所民辦院校之一,首屆18名乳品工程專業研究生,將在黑龍江東方學院、國家乳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乳品企業的共同培養下,度過兩年的學習時光。
黑龍江東方學院院長趙奇表示,民辦院校要想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必須推動科研、教學與高層次應用型人纔培養緊密結合,不斷創新人纔培養模式,發揮社會力量在創新人纔培養工作中的積極作用。民辦學院獲得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試點資格,意義非同尋常,這主要得益於國家學位制度的變革和高層次應用型人纔培養戰略的創新,民辦教育應積極探索實踐“應用性、職業型、開放式”的創新型人纔培養模式。
用方法創新“塑魂”
我省林業特色專業院校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家庭貧困學生佔學生總數的比例較高。東北林業大學不僅在物質上幫扶,還在精神上關懷,學校開創了“主題推進式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方法。根據大學生成長和教育規律以及不同階段學習生活的特點,在不同年級、不同類別的學生群體中確定相應的教育主題,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重點開展“勵志成纔教育”。
東北林業大學黨委書記吳國春說,對於家庭貧困的學生來說,精神上的關懷和物質幫扶同等重要。通過“主題推進式教育”,開創了幫扶家庭困難學生的經濟幫困、精神扶貧、成長助力相結合的工作方法,讓思想政治教育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貼近學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