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5日訊 產業競爭力是城市競爭力的核心,項目建設是產業發展的強勁推手。近年來,鶴崗市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把推進產業項目建設作為戰略選擇,努力把傳統產業做強、把新興產業做大,切實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競爭優勢、經濟優勢,新項目好項目接踵而至,大開發大建設高潮迭起。
2012年,全市共實施投資千萬元以上產業項目185個,比年初計劃增加78個。總投資42億元的中海油化肥等76個續建項目加快建設,投資30億元的中鐵石墨深加工、經緯木糖醇擴建、鶴礦錳硅合金等109個新項目開工建設。其中,與省政府簽約的22個重點項目全部開工,東北三省最大的峻發洗煤、全國單體最大的寶泉醬業擴產等48個項目竣工或投產,“兩城一帶十大園區”格局基本形成。
2012年,我市主要指標增幅多數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固定資產投資增幅、產業投資佔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等保持全省領先水平,與2007年相比,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5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6倍,產業項目累計投資比前五年增長12倍。
“是什麼擎托起這些成就?”是謀劃產業發展的思想力!
這一年,我市按照市十一次黨代會作出的“加速轉型跨躍、奔向富裕和諧”重大戰略部署,圍繞“758”總體發展戰略,注重抓大項目謀大發展,把項目建設作為加快發展的起跳點,堅持以經濟轉型為核心,著重在做強“煤電化工”、“高端石墨”、“綠色食品”三大主導產業,扶壯“新型建材”、“裝備制造”、“生物制藥”、“林木加工”四大支柱產業,培育“旅游業”、“現代服務業”、“文化產業”三大新興產業上下工夫,努力構築以實體經濟為根基、主導產業優勢突出、支柱產業發展壯大、新興產業蓬勃興起的產業格局,這一年,市委、市政府把產業項目建設作為“一號工程”來抓,下發文件,明確任務目標、時間節點,每月一通報,每季聽匯報,半年一總結。全市上下把產業項目建設作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支持項目建設,各級領導經常深入到項目建設一線,對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做到“乾部在一線工作、決策在一線落實、問題在一線解決”。從項目引進、審批提速、征地拆遷、資金籌措、現場管理等方面各級、各部門進行全方位服務,形成了全黨、全社會齊心協力抓項目的氛圍與合力,有力地推動了重點項目進展。
這一年,全市深入開展“百名領導包項目、千名乾部包企業”活動,一百名市級和處級領導乾部包重點項目,一千名科級乾部包中小企業、中小項目,有力推動了項目建設步伐。嚴格推行“一個產業項目,一名主抓領導、一套領導班子、一個牽頭部門、一個完成時限”的責任機制,有關部門定期到產業項目一線督察指導、跟蹤問效,確保產業項目建設高質、高效、有序推進。積極開展“冬季比備戰、春季比開工、夏季比進度、秋季比成果”的“四比競賽”和項目檢查評比活動,全力以赴加快項目建設進度,形成了大項目、好項目落戶、開工、建成、見效的良性循環。
這一年,我市出臺加大產業項目建設扶持力度的優惠政策,對新建的生產加工型項目,自納稅之日起連續12個月累計上繳稅金80萬元以上的,按照固定資產投資額度,在稅金中給予一定扶持;對固定資產投資500萬元至1億元的項目,按投資額度在稅收方面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對固定資產投資1億元以上,對經濟有拉動作用的重大項目,實行“一事一議、特事特辦”的原則,給予扶持;對投資第三產業、基礎設施、公益事業、高科技型項目,亦有相應的財稅扶持。
這一年,我市加強運行調控,成立了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貸款服務中心,發放助保金貸款2.5億元,為小微企業減免稅費2600多萬元;通過財政擔保等措施,為企業解決了96億元貸款和40多個生產經營難題。
為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我市以建設高速增長產業高地和經濟集聚區為主攻方向,舉全市之力高起點、高水平、高標准開發建設工業園區,為各縣(區)發展“飛地經濟”、主城區實現“騰籠換鳥”和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創造條件。截至2012年年末,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入資金73242萬元,重點區域已基本實現“五通一平”,已相繼建成煤化工、石墨、綠色食品等10個工業園區,其中,煤化工產業園區被省政府確定為全省13家省市聯手打造“省重點產業園區”。目前,園區入駐企業已達53戶,投產項目達30項。
為盡快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我市在推進產業項目建設過程中,用好用足國家推動產業向資源產地轉移的政策,把現有存量做優做活,把新的增量做大做強。為提高煤經濟比較效益,我市加快建設龍江東部煤電化工業基地,重點打造煤焦化及副產品加工利用、煤制化肥、煤制烯烴三條深加工產業鏈。煤焦化及副產品加工利用產業鏈,總投資33億元的鶴翔、征楠等100萬噸焦化項目和總投資27.2億元的天富、漢興、征楠等焦油、粗苯及焦爐煤氣等項目全部開工,有的已建成投產。煤制化肥產業鏈,重點推進中海油華鶴、龍煤東化兩個化肥大項目建設,中海油與龍煤集團合作重新啟動104萬噸尿素項目開始實質性商談。煤制烯烴產業鏈,重點推進總投資175億元的中石化180萬噸甲醇轉70萬噸烯烴項目建設。三條產業鏈項目投產後,可實現原煤不出市的目標。依托水稻、玉米、大豆、生豬、牛奶五大特色資源,重點建設三江平原優質綠色食品工業基地。萬源等稻米加工企業,在加工生產優質大米的同時,利用稻殼發電、加工硅,米糠變成油、油又變成藥,碎米變成乳酸,油腳又變成柴油,實現了一業多興。目前,已建成全省唯一的水稻研發中心,全市稻米加工企業135家,年稻谷加工能力佔全省20%。亞洲單產最大的經緯木糖萬噸生產基地正在加快建設,建成後可拉動農民直接增收4000萬元。2012年,我市還將石墨園區建設由縣級推進提昇到市級推進,積極引進世界、國內高端石墨技術,建設國際新能源材料基地。園區已進駐24戶石墨采選企業、6戶石墨深加工企業。由中鐵資源集團有限公司建設的石墨深加工項目,一期投資30億元,重點發展高純石墨、球型石墨、石墨乳、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氟化石墨等深加工產品,力促石墨產業全面實現戰略昇級。
立足節能環保,積極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著力扶壯新型建材、裝備制造、生物制藥、林木加工“四大支柱產業”。華昇汽配制造有限公司汽車減震器項目、黑龍江雙蘭星制藥有限公司年產2000萬瓶安神寧糖漿劑項目、雙億公司高檔實木家具加工項目等相繼開工;萬澤節能照明設備制造項目已投產;士高新牆體材料項目、興達塑管廠PVC管材項目等已進入試產階段。
工業項目如火如荼,旅游業、現代服務業、文化產業“三大新興產業”也不斷提檔昇級。界江游、森林游、濕地游風韻獨具,名山旅游名鎮、綏濱月牙湖分別晉昇國家4A級景區;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近30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30多億元,分別增長51%和57%;抗聯文化、墾荒文化備受國內影視行業青睞,“龍江三峽”文化旅游集合區成為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紅星美凱龍二期、新城購物中心等加快建設,大商新瑪特、江南國際商貿城、中茵城市綜合體等項目簽約,比優特時代廣場建成營業並填補我市中高端商城空白。
成績屬於過去,奮斗成就未來。為進一步加快推進今年的產業項目建設工作,市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堅持“第一要務抓發展、第一舉措抓項目”,舉全市之力抓好產業項目建設特別是項目達產達效工作;切實提高園區承載功能,加快推進“鶴南新型工業城”專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循環經濟產業園”、“高新技術產業園”、“石墨產業城”力爭實現“七通一平”,其它特色園區實現“五通一平”;“臺灣農民創業園”完成核心區建設,啟動“轉型產業集聚區”建設。
今年,我市以大批量上新項目、大批量建設投產為目標,重點實施千萬元以上產業項目110個,確保完成29個省級重點項目和81億元的投資任務。在加快推進中海油化肥、中鐵石墨深加工、鳥山煤礦等一批大項目建設,確保征楠焦化二期、天富煤氣、雙蘭星制藥、經緯木糖、溢祥石墨等一批項目建成投產的同時,集中力量抓好鶴礦60萬千瓦城市熱電聯產、立達60萬千瓦熱電聯產、南山200萬噸鋼鐵、寶泉2.4億只肉雞加工、蘿北檢順水泥、泰豐稻米蛋白以及龍煤東化化肥、寶源焦化等大項目的攻堅工作,力爭早日開復工建設。這些項目必將為大力推進“758”總體發展戰略、圓滿實現“十二五”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