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6日訊 每逢清明,淡淡的哀思總會在人們心中昇起。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文明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市民摒棄燒紙陋習,崇尚文明祭掃,以更具時代感的方式表達對已故親友的懷念之情,用文明的行為扮靚文明的城市。

資料片
思念就該是安安靜靜的
獻一束鮮花,寫一張卡片,發一條寫滿思念的微博,翻一翻合影的老照片……當下,多元的、文明的祭祀方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哈爾濱人接受並踐行。
新時代就該有新觀念,祭祀時,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新方式,創造一種生者追思逝者的新形式,比如擦拭逝者的物品,重溫彼此的書信,更有意義。
思念就該是安安靜靜的。相比燒紙的煙熏火燎,安靜無疑更適合思念和追憶。已經有很多哈爾濱人選擇文明祭祀方式,不拘泥於風俗,不執著於特定方式,不給城市環境帶來污染,不給別人生活制造不便,不僅讓自己的行為與時代更協調,也讓生活的城市離文明更近。這些值得我們肯定和學習。更重要的是,將文明新風傳遞出去,讓更多人看到文明祭祀的優點,讓更多哈爾濱人告別燒紙等陋習,加入到文明祭祀的隊伍中來。
往生回憶:重溫親情思故人
“每逢清明節,我就會倍加思念過世的母親,但因無法到墳前看望她,只能在千裡之外的哈爾濱點上一炷香,在繚繞的輕煙中寄托對老人的哀思,追憶她的容顏……”24日晚,家住香坊區公濱社區的楊先生和他的親屬用“往生回憶”的形式,追憶逝去親人的音容笑貌,表達內心的思念之情。
“我老家在廣東省一個偏遠的村子,大學畢業後就留在了哈爾濱工作。”楊先生告訴記者,今年清明節,他不能回家掃墓,所以就把在長春市的妹妹叫了過來,一起紀念過世的母親。楊先生覺得“往生回憶”這樣的祭祀方式特別有意義,“我和妹妹平時工作都很忙,聚少離多,通過組織‘往生回憶’也能讓我們有機會聚在一起。”他翻出了一家人以前的生活照,“媽媽以前最疼我和妹妹,照片中有很多都是我們三人的合影,現在翻著這些照片感覺媽媽就坐在我們旁邊。”
據了解,進行“往生回憶”,是親人們聚集在一起,講述逝者生平事跡或生前所做的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也可觀看一些照片、視頻和日記,通過追尋一個家庭共同的生活記憶,引發人們心靈上的共鳴。“往生回憶”這種祭祀方式在國外很流行,在國內也正逐漸被人們所接受。
網上祭祀:讓思念有個出口
每到清明節,道外區大有坊街道辦事處紅平社區主任孫晶都比往常更為忙碌,因為她要為自己操辦了12年的古梨園集體追思會做准備。
當了十幾年的社區主任,孫晶最了解焚燒紙錢給社區環境帶來的危害。她一直在找尋文明環保的祭祀方式。12年前,正在上高中的兒子一句話點撥了她:燒紙就是一種寄托,你總得讓思念有個出口吧,不如上網寄托一下吧。不懂網絡的她,在兒子的幫助下找到了祭祀網站。她提議舉辦古梨園集體追思會,社區乾部和居民在追思會上共同開展網上追思活動。10多年過去了,集體追思會一直堅持了下來,年年如期舉行,參加人數也由原來的十幾人發展到現在的上百人。
就職於某國企的李曉青,以往每年清明祭掃時家人都會買燒紙、“金元寶”。昨天,小李全家外出祭掃,以鮮花替代了燒紙,在墓地小李發了條微博寄托哀思。記者了解到,隨著清明節來臨,許多市民選擇在網上寄托哀思,騰訊微博、新浪微博每天都有清明寄托哀思的微博。
一捧鮮花:芬芳中祭奠故人
昨天一大早,南崗區文廟社區83歲的杜娜萍老人和10多位老鄰居相約去花店購買鮮花。幾年來,在杜老的帶領下,文廟社區的居民已經漸漸流行起在家中祭奠已故親人的方式,用一捧鮮花寄托哀思。
杜娜萍自16年前老伴病逝後,每年的清明,她都將老伴的照片和鮮花擺放在家中,和孩子們一起寄托哀思。“在路口燒紙紀念已故親人的做法早就應該摒棄。和兒女們在家中祭奠親人的方式既能保護城市環境,又能使家人聚在一起,讓已故的親人感受到家庭的和美。”杜老不但自己這樣做,還經常向社區居民做宣傳。如今,在杜娜萍老人的倡導下,南崗區文廟社區已經有10餘戶居民采取鮮花祭祀方式追悼親人,在社區內已漸成風氣。
隨著清明祭祀方式的文明轉變,選擇鮮花獻逝者的市民越來越多。文明祭掃帶動了鮮花產業,目前,我市白菊、黃菊的售價從原來每枝0.6元左右上漲到2元,康乃馨、滿天星等配花每枝也漲到1元錢。據一花店負責人介紹,往年白菊、黃菊銷量與今年銷量相比較小,價格維持在每枝1元錢左右,今年還沒到清明“正日子”,菊花需求便開始放量,僅一家門店菊花日銷量就達到5000餘枝。
生態海葬冰城漸熱今年報名家庭超50個,首批14個家庭29日啟程
今年是我市開展海葬業務的第五年,參加今年第一次海葬活動的14個家庭將於29日啟程奔赴大連。目前,報名參加海葬的家庭已超過50個,越來越多的冰城人開始認可這種全新的殯葬方式。
據市殯葬服務調度中心主管張熙晴介紹,2009年,我市第一次開展海葬活動,只有6個家庭參加。五年來,隨著市民觀念的轉變,加之海葬服務日益細化,報名參加海葬的家庭明顯增多。過去4年裡,我市參加海葬的家庭共有85家。今年更受關注,如今該中心一天能接待約百戶家庭的諮詢。從2009年開辦至今,每年市民政部門都組織兩次海葬活動,今年由於報名的人多,兩次活動全部排滿,民政部門只好在清明節後又增加了一次,現在這次臨時增加的活動報名家庭已經有12個。
據介紹,海葬活動中,許多家庭都精心為逝者准備了他們生前喜愛的千紙鶴、鮮花等祭品,都是可降解的物品,既寄托哀思,又綠色環保。海葬儀式主要在船上舉行,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親屬參加集體追思會,發放祭悼鮮花、宣讀祭文、頒發海葬證,親屬把逝者骨灰撒向大海,燃放鞭炮,海船鳴笛三聲向逝者表達哀思。儀式莊重肅穆,絲毫不比傳統儀式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