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3月27日訊 我省是農業大省,提高糧食產量,提高農民收入一直都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的問題。要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實現從農業大省到農業強省的蛻變,人纔的培養是關鍵。如今,90後成為大學校園的主體,如何提高90後的農學專業學生的動手能力,加強他們對農業、農村、農民的認同感,一直是我省各涉農高校在著力解決的問題。今年新學期開學,一些高校有了新的教育思路和方式,也許這些新辦法,可以為我省農業發展培育更多高水平的人纔提供一些借鑒。
綏化學院農學專業的同學們正在大棚裡認真聽專家講種植的“土知識”。
實踐 泥土中掌握知識
動手、實踐能力是農學專業學生的必備本領,這好比農民的鋤頭和耙子一樣,拿來即能用。可是現如今很多農學專業的教學方式往往讓學生成為了理論的巨人,實踐的矮子。於是在今年的春季學期,綏化學院把農學專業的課堂搬到了省農業科學院綏化分院的大棚中和種子市場裡。
近日,記者在綏化市農科院的甜瓜大棚中看見,綏化學院2011級農學專業的學生在專家的指導下,進行甜瓜嫁接實際操作課。看著專家熟練地為甜瓜嫁接,同學們各個躍躍欲試,紛紛學著專家的樣子坐在小板凳上,拿著鑷子、刻刀等工具開始他們的“嫁接實驗”。然而,“照貓畫虎”並不容易,動手能力差的短板很快顯現出來。學生們邊操作,綏化學院農學專業的老師梁廣東邊告訴同學們:“這是一種新的甜瓜嫁接技術,南瓜苗做碪木,甜瓜苗做接穗,中間需要夾子來固定,這種技術充分利用了南瓜苗抗病性強、生長發育快的特點,並且對甜瓜的產量和品質沒有任何影響。”來自農村的學生杜野很快便學會了操作技巧,他捧著第一株嫁接苗像拿著“寶貝”一樣向大家展示。慢慢的其他同學也逐漸掌握了甜瓜的嫁接技術。杜野對記者說,“我想把這種技術帶到我們村裡,讓更多的鄉親們掌握它,走上致富道路。”
在綏化市的一家種子公司,同學們邊跟著農民挑選種子,邊見縫插針地問,“老師,選擇種子需要注意些什麼?”“老師,我們家種植水稻時發現了很多這樣的雜草,怎麼處理呢?”梁廣東則結合銷售大廳裡的各類種子和懸掛出的雜草圖片分別進行了解答,同學們立刻對田間雜草的分類及防治措施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梁廣東說,在農學專業教學過程中,理論知識的積累十分必要,但是如何突破理論知識,學到更多課堂外的“土知識”,對於該專業的學生來講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在大棚和種子公司的教學不僅讓學生更好地深入理解了專業知識,也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到了更多的實用技術。
微博 讓黨的精神進頭腦
僅僅是理論豐富,實踐能力強,那也只是一個合格的農業技術人員。而真正的高水平農業人纔應該是能夠泥土中學習、成長,並甘於奉獻、紮根基層的。因此,讓黨的精神進入學生頭腦,讓“中國夢”成為農學專業學生的理想至關重要。
小寧是東北農業大學農學院大三學生,是一個90後的城市孩子,在沒有上大學之前,對農村基本沒有認識。雖然學了農學,但是卻並沒有明確的服務農村、農業的志向。
不過他的想法卻被學校團委的微博改變了。他拿出手機,給記者看了幾條微博,都是寒假他參加實踐活動的照片和一些感言。他告訴記者,上個學期末,看到學校微博上有號召學生支農實踐的微博,覺得新鮮有趣就參加了。寒假,他來到林甸縣的村屯和牧場,一面向村民宣傳黨的十八大精神,一面配合東農的教授,為農民們講解農業高科技知識。“我把一些活動中的照片和感想發到了微博上,並@了學校的微博,很多同學看見了,特別感興趣。這次參與微博動員的實踐活動,讓我整個想法都變了,我希望畢業以後可以深入到農村一線,為那些淳朴的村民帶去先進的農業科技知識,和他們一起為農村發展做貢獻。”
很多東北農業大學的學生都說,平時很少關注時事,對學校開設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有時也提不起興趣,可是通過微博,一切變得容易接受。不但深刻地理解了黨的思想和精神,還提昇了自己的境界。“通過微博的方式,黨的思想和精神在不經意間就進入了我們的頭腦,讓我們的思想境界有了很大的提昇。我們了解到農學專業的學生所肩負的使命:奉獻自己,為農民造福,為農業的發展出力!”一位農學院的學生很堅定地對記者說。
據了解,東北農業大學現有學院團委、學生組織微博數85個,團支部微博832個,粉絲3.2萬餘人,已經成為校共青團面向學生的重要組織和動員方式,在省高校共青團微博系統建設工作評選中,學校團委榮獲全省唯一的高校團委突出貢獻獎。
新聞鏈接 高校農業人纔培養的三種方式
高校如何培養高級農業人纔,已經成為了全國各地都普遍關注的問題。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就有政協委員提出,教育是百年大計,農業教育則是農業的百年大計。農業的快速高效發展主要取決於農業科技人纔的培養,而農業科技人纔的培養則主要依賴於涉農高校。
目前,全國加強高校農業人纔培養的方式基本有三種。
第一是減免高等農業院校學生的學費,給予學生學習和生活津貼,促進和吸引學生主動報考農業院校,提高涉農高校的生源質量。
第二是在涉農高校建立國家或部委重點實驗室,就地培養高級農業科技人纔,產出高水平農業科技成果,提高當地農業生產水平。
第三是將創業和創新結合起來,鼓勵學習農業專業的學生通過創業的方式,將農業理論和實踐結合,並在此基礎上刺激創新。
看看兄弟省份是怎麼做的
吉林 吉林省通過鼓勵創業的方式,來提供高校農業人纔培養水平。通過讓大學生和當地農民結成對子,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讓大學生和農民可以一起一邊學習、一邊創業、一邊掙錢。
新疆 新疆部分高校采取“補貼+聯合培養”的方式來提高當地高校農業人纔的質量。一方面減免高等農業院校學生的學費,給予學生學習和生活津貼,促進和吸引學生主動報考農業院校,提高涉農高校的生源質量。另一方面,則會選取優秀的學生到農業發達省份的涉農高校進行學習。
安徽 安徽省的部分高校采取校企合作的機制,企業為涉農專業的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訓平臺,力求從高校中發掘農業人纔,服務企業發展。同時,學校通過校企合作,獲得收益,用於改善辦學條件,加強師資隊伍力量,提高培養人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