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3月31日訊 網購如火如荼,網購人群方興未艾,龍江人能否從中分一杯羹?在令人眼花繚亂、林林總總的網絡店鋪中,我省的網店佔幾成?快遞員忙碌地穿梭於大街小巷之間,送的多數是從外省來哈的包裹,從我省寄出的僅佔五分之一。龍江黑土地盛產的綠色食品享譽全國,催生了省內眾多農民加入到開網店的行列,並成功地邁出第一步。七臺河農民張雷開網店賣東北特產年賺50萬就是個很好的例證。
網上賣東北特產扭虧為盈
隨著網購的普及,不但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消費方式,還創造了大量的致富機會。踏著網購高歌猛進的快節拍,眾多草根業者在這塊火熱的富礦上創造著財富故事。
張雷
4年前,投資1萬餘元進入淘寶店鋪的張雷,在網上賣起了服裝,生意做了一年半,賠了不少。最後,張雷手中只剩下1000餘元。然而,一年半的開店經驗沒有讓他氣餒,反之,他嗅到了更多的商機。
張雷家在七臺河勃利縣,父母都是地道的農民。張雷說:“最初做淘寶是想自己創業,有點盲目,覺得網上服裝賣得快,便也跟風賣服裝,結果東北服裝四季更替,積壓存貨太多,又要定期從南方發貨過來,再通過網店零售外發,周轉下來,浪費郵費不說,自己的資金很快就出現了缺口,網店的運轉陷入僵局。”
2009年年末,張雷在南方的親戚讓他從家裡給寄點粘豆包和酸菜去。張雷發現,在南方生活的東北人經常想念家鄉的特產,因為在那邊買不到地道的東北大米、粘豆包等,只好每年定期托人郵寄。“對啊!就賣東北地道的土特產,身邊都是農民,大米、黃豆等糧食不缺,酸菜和粘豆包親戚們沒幾天就能生產十多噸,一手的原材料加上自己的快遞生意,怎麼能不賺錢呢!”
說乾就乾,張雷用手中僅剩的1000餘元,籌備起了“東北特產人家”網店。最初,網店一天銷售100斤貨物的時候,張雷興奮異常,然而,4年後的今天,他的網店每天的銷售量都在2000公斤左右,每年銷售總額可達上百萬元,年淨賺40-50萬元。現在,29歲的張雷要結婚了,開網店賺了錢,結婚前想先買一棟小別墅,過上好日子。”
開網店帶動村裡一批勞動力
張雷店面內的工人在包裝商品
張雷店面內擺放的商品
張雷說,他在網上開的東北特產店,利用的是身邊現成的資源優勢,既節約了成本,又掌握了全國流通的市場規律。因此,不出兩年,他的網店就引來大批南方銷售東北特產的批發商,大宗的訂貨讓張雷的供貨方式由原來的自家生產,變成了整個村子村民都加入,從而帶動了村裡的一批動力。因為張雷的網店生意好,一旦大批訂單生成,張雷就會立即組織村民進行生產,並迅速出手,利潤按照各家商定好的成本價格再分配,村裡經常為張雷提供粘豆包和酸菜的村民,因為網絡訂單一項,每年每家都要多收入1萬元左右。
張雷說:“4年前,他剛做特產店的時候,淘寶上只有3家店賣粘豆包,而現在,淘寶上已有600多家專賣東北特產的店鋪。目前,淘寶商鋪競爭日趨激烈,省內的網絡店鋪以銷售東北山珍、糧食、農副產品等土特產為主,且生意最好。其次是銷售服裝、小商品的,但是這些需要從南方大宗進貨後,再由東北的網絡店主們向全國零售,因此,從全國的角度綜合比較,省內服裝和小商品類的網絡店鋪沒有絕對的競爭力。”
張雷的成功,在我省網絡店鋪中既是個體,又是典型,他抓住了東北的地域特色,選對了經營品種,進而搶佔了一定的市場商機。未來,張雷打算整合資源,利用自身從事快遞運輸的優勢,在全國開設東北特產網絡連鎖分店,把咱們的東北粘豆包、酸菜,龍江的綠色產品通過物流的方式,統一發配到全國各地,進而形成穩定的客戶網絡。
我省網店整體競爭力差出貨量居全國末端
張雷的成功開了一個好頭,帶動省內更多的網店業主在網絡大戰中佔有一席之地。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省的網店規模尚小,沒有形成合力,出貨量在全國處於末端位置。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不久前出爐的《2012年郵政行業運行情況》報告顯示,黑龍江省快遞業務量累計3623.5萬件,同比增長18.2%,快遞收入累計81909.5萬元,同比增長14.6%,其增長率在全國32個省份中,位列倒數第四。這個走向其實就是我省網絡發展的流向。
排名靠前的城市幾乎都有自己獨特的商貿產品,比如:深圳的手機、福建的鞋、浙江的服裝、上海的小商品和家電。而我省雖然當家產業是農業和綠色食品,但是流通性和品牌競爭力亟待形成規模。
記者從省內多家快遞公司了解到,目前,我省快遞業仍處於收件大省的地位,進出本省的快遞量基本在5:1到6:1之間,發件數量少決定了產業利潤上不去,而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型配送城市,出單與進單的比例可達1:1,甚至2:1。我省的網絡銷售一直處於品種單一、分散經營的初級發展階段,網店以糧食特產銷量最好,這主要得益於農業大省的優勢,但卻沒有形成合力,因此,造成我省網民買的多,賣的少。
必須依托地緣優勢纔能實現網購商品全國流通
開個網店,每天推介店裡的新品,這一定是時尚潮人纔能乾的事?非也。幾年前,大家的印象是,開網店多是賣服裝或是生活用品,而且開網店的一般都是年輕、時尚的人。這幾年,隨著網店的普及,越來越多其他身份的人群加入了開網店的行列。其中尤以一些農民的參與引人注目。
“網店業主從原來的市民居多到現在省內各個城市的農民來加入,這是隨著網購市場的總體變化應運而生的。人們網購的需求越來越多,吃穿用全都希望從網上解決,而且我省的東北特產、綠色食品享譽全國,南方客人很認東北的綠色食品。一方面是有需求,另一方面是農民的特色農產品沒有銷售渠道,因此,搭建網絡平臺勢在必行。”省工商局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
“必須依托地緣優勢,纔能實現網購商品的全國流通,讓網購的觸角發展到無處不在的程度。”從事十餘年網絡快遞配送業務的楊波說:“目前,我省的綠色農產品在全國的網購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綜合競爭力,但是,省內綠色食品沒有形成綜合、統一的電商銷售平臺,如果能夠整合省內綠色產品,建成網絡銷售平臺,形成品牌效應,必將成為助推省內綠色產品銷售的一股新興力量。”但是,張雷的成功整合畢竟屬於個案,面對龐大的省內農產品消費市場,如何整合全省的農業資源優勢,在全國建立大型的網絡電商物流倉儲平臺,讓東北農產品的觸角形成合力,依托網絡購物的新型物流平臺無處不在,還需要更多社會資金的注入和更強大的資源優勢來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