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大慶
搜 索
解讀大慶資源型城市轉型路徑 幸福指數達92.8%居全國前列
2013-03-31 10:00:4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繼祥 李飛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3月31日訊 目前,大慶人的幸福指數達92.8%,位居全國前列。

  這一成績,來之不易,鄭重踐行了大慶幾屆執政者的承諾:資源型城市轉型中,要恪守“以人為本”執政理念,努力為人民創造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的生活。

  發展最終目的是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只有直面民生熱點難點,解決好百姓所盼所願,纔能使百姓幸福指數與城市發展指數同步提昇。

  景觀湖棧道工程。(資料圖)

  在全國率先建起基本生活、就醫、就學、就業、殯葬服務、法律援助、用電、燃氣、供熱物業、住房等城市“十位一體”和基本生活、燃煤、就醫、就學、殯葬服務、法律援助等農村“六位一體”綜合救助體系;全民醫保、社保覆蓋城鄉;三級醫院領辦社區衛生模式全國推廣;市區最低工資和城鄉低保救助標准全省最高;市區學生享受優質高中教育比例和萬人在校大學生人數全國領先;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五年新增就業21萬人次……在大慶,“民生優先”體現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年3月初,大慶又出臺了兩項惠民新政:對因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現暫時困難的家庭給予臨時生活補貼,對城鄉困難和特殊群體免收殯葬四項基本服務費用。

  大慶著力構建“滿足基本民生、建設小康民生、發展現代民生”的大民生格局,以“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鐵人氣魄,追求“勞有豐酬、住有宜居、學有優教、病有良醫、老有頤養”的更高目標,傾力增進民生福祉。

  每年,大慶都將更多財政資金向民生領域傾斜。僅僅是去年,就建設保障性住房180萬平方米,投資12.3億元對21個老居住區進行綜合改造,新建改建城鄉90所公辦幼兒園,新增老年人日間照料室40個,新增及更新投放公交車550臺,企業離退休人員月均增資176元……一件件民生實事,甜到了百姓的心坎上。

  “常聽百姓的期盼,合著百姓的心意乾”,大慶暢通社情民意渠道,堅持問情於民落實知情權、問需於民落實選擇權、問計於民落實參與權、問計於民落實監督權,建立起了黨政、市民、媒體三位一體的“民主促民生工作機制”,讓老百姓生活更幸福、更有尊嚴。去年,通過新聞媒體問需於民,共收集意見建議2000多條。經過分析論證,今年推出了“百項民生項目”,其中70%直接來源於群眾的意見建議。

  城市形象不僅僅是靠高樓大廈體現的,更要有文化的繁榮,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提昇人文品質,弘揚城市精神,為城市的發展積聚正能量

  去年,大慶開展了最具影響力“大慶人十大觀念”征集評選活動,從11萬張群眾和專家投票中梳理大慶人的先進觀念和閃光話語。“大慶精神,我們的根與魂”、“跳出大慶看大慶,站在高處看大慶,分析對比看大慶”……“十大觀念”凝聚了大慶的城市精神,是影響一代又一代大慶人的核心價值觀。

  大慶,共和國最年輕、卻是精神底蘊厚重的城市。“弘揚傳承好城市精神,積聚正能量,照亮前行路”,一語道出這本即將付梓的《觀念的力量》一書的初衷。

  去年9月,他們把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啟動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進校園進課堂工程,讓全市3萬名幼兒園孩子、20多萬名中小學生盡享“精神大餐”。提昇文化軟實力、打造文化強市,大慶執政者不懈以求。近年來投入近百億元,建成歌劇院、圖書館、城市規劃展示館等大型文化設施50項,讓百姓盡享“文化盛宴”。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油田歷史陳列館、博物館等建成以來,已接待游客500多萬人次。黨史紀念館暨工業學大慶紀念館正在建設中。

  電影《鐵人王進喜》、大型舞蹈詩劇《綻放的生命》、話劇《鐵人軼事》、電視劇《奠基者》、報告文學《部長與國家》等“慶字號”文化精品迭出,榮獲國家級以上文化獎項190項,影響力輻射全國。

  持續開展“文明大慶從我做起”市民素質提昇行動、書香大慶、禮儀大慶、誠信大慶、感動大慶等系列活動,提昇城市人文品質。連續多年開展“大慶之冬”藝術節、激情之夏系列廣場文化活動,繁榮都市文化、惠及百萬市民。

  新華08國際石油資訊中心、創意文化產業園、黑魚湖國際藝術村等文化產業蓬勃興起,提昇城市文化內涵的同時,漸成新的經濟增長力量。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成功組建新聞傳媒集團和文體旅集團,連續兩次榮獲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先進地區。

  “書香大慶、高雅文化、品質生活。”大慶人自豪地道出了自己的追求。


 

  發展就是不斷解決難題的過程,不僅需要突破現狀的勇氣,更需要除舊布新的智慧,創新是破解難題的鑰匙,是走向未來的支點

  由公共服務大廳、老人日間照料中心、收費服務大廳、便民服務大廳、社區衛生服務站、幼兒園、老年大學、志願者協會等組成的社區服務綜合體,基本實現了居民日常生活、就餐洗理、休閑健身、尋醫問藥、政務辦理、生活繳費、助老入托“七個不出園”,物業報修、服務資訊、急需生活用品、慢病隨訪“四個不出戶”。改革基層社會管理體制,乘新一社區是大慶市的縮影。去年,大慶市加快社會管理中心下移,實行“區直管社區”,將原有29個街道、200個社區整合為70個新社區,減少管理層級實現基層社會管理扁平化,新社區實行“一委一站一會”的新模式,力爭實現管理體制更順暢、工作效率再提高、服務作風更優良、黨建工作更有力、設施建設更規范、基礎平臺更堅實。

  以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和影響社會安寧和諧的重點問題為突破,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建設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際和順、社會和諧、生活和美的“五和”社會。

  在全國地級城市中率先成立市委社會工作委員會、群眾工作部,構建起“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制保障”的社會管理工作格局,打造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社會管理和群眾工作體系,社會管理創新走在全國前列。

  推進警務體制改革,打破警種界限,實現警力下沈。市民公共安全感達到98.37%,對公安工作滿意度達到99.01%,在全省地市中排名第一。成立城市應急指揮中心,構建起有求必應的新型城市應急指揮體系,幾年來幫助群眾解決“急難險特”事項10萬餘件。

  推行政府機構改革,將70項事權下放到縣區,組建四級便民服務網絡,實現560項行政權力和服務事項集中統一辦理。提昇完善行政服務中心,政務服務更優質高效;以信訪調處中心為基礎建設群眾工作中心,部門進駐、窗口式服務、遠程調解,提高群眾工作水平;建設新市民和特殊群體服務中心,充分滿足群眾多層次服務需求。

  改善民生、服務百姓,大慶執政者的這一追求永遠沒有終點。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邵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