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牡丹江
搜 索
牡丹江市建『1+1』結盟學區 讓孩子在家門口上優質校
2013-03-31 10:39:33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於林波 田開忠 孫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3月31日訊 熱點校生源“紮推”,薄弱校門庭冷落;城市校優勢突出,農村校資源短缺……如今,這種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現象在牡丹江市正被打破。他們通過實施以“學區制”改革為主體,以聯合式辦學和區域課改共同體為兩翼的辦學模式改革,“讓孩子在家門口上優質校”的願望正逐漸成為現實。

  強弱結盟建立“1+1”學區

  在牡丹江市,過去“小昇初”,學生家長為了讓孩子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托關系、找門路,一時間,“擇校熱”、 “擇師熱”愈演愈烈,造成熱點初中出現了“大班額”的膨脹現象。而與之形成反差的是,一些相對薄弱的學校初中生源萎縮問題日益突出。自2008年起,牡丹江市教育部門相繼采取了取消“校中校”、“名師交流”、“綠色通道”等做法,但“擇校熱”仍熱度不減。

  為徹底打破這種教育資源嚴重失衡現象,在外出考察調研基礎上,牡丹江市於2011年秋季起在我省率先推行“學區制”改革。將3所熱點初中與就近相對薄弱的3所初中“1+1”結盟,把優質學校作為本部,在薄弱學校設立“學區制改革管理實驗部”,學區長全面管理“一校兩部”,推行“五統一”,即統一教師調配、統一財務核算、統一資源配置、統一教學管理、統一考核評價。學區內實行電腦分班,實現班科任教師搭配均衡、兩校教師搭配均衡、班額均衡、學生學習能力均衡。這一改革使教師變“人往高處走”為“師往低處流”,實現了從過去的“學校人”向“學區人”的轉變;而對在同一學區內的學生和學生家長來說,意味著沒有了熱點初中與薄弱初中、重點班與非重點班之分。

  清福小學過去與相對薄弱的六中“對口”,去年秋季,清福小學畢業生馮宇航順利進入與之結盟的四中校區,這讓學生家長喜笑顏開:“這回不用為擇校找門路發愁了,我的孩子步行5分鍾就能到學校。”

  優勢互補演繹“1+1>2”

  如今,“學區制”改革已迎來了兩屆“小昇初”,其帶來的區域優質教育資源擴張、教師合理流動、教育質量整體提昇等方面的正能量開始逐步顯現。改革拆除了教師流動的校際圍牆,破除了固有的教師管理體制障礙,使3個學區的785名教師無校籍流動。據介紹,目前3個學區各分校優秀率由17%提高到近30%,及格率由43.6%提高到68.5%。大班額、擇校熱得到有效解決,3所熱點初中平均班額對比改革前下降了15人。

  “‘學區制’改革不僅使原來的薄弱校實現了脫胎換骨,薄弱初中和對口小學的生源得到了穩固,同時也讓與之結盟的熱點校辦學條件得到了很大提昇。”牡丹江市教育局中學教育科副科長馬德海告訴記者。據介紹,由於生源過多、生均佔地少等因素,過去三和學區內的熱點校始終邁不進標准化學校的“門檻”,而改革後牡丹江市把學區制學校建設納入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在實施改水、改廁、改氣、道路建設等民生建設項目時優先考慮,加大財政扶持力度,解決了學校教學基礎設施配置不均衡問題。

  據統計,學區內生均佔地面積和建築面積由原來的4.38平方米和3.56平方米,分別提高到6.8平方米和4.9平方米,優勢互補之下學區內學校全部達到標准化。

  受益“聯合式” 分享“共同體”

  在鞏固完善學區制改革,縮小城市校際間的差距的同時,牡丹江又把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均衡發展納入日程。去年,他們按照“相對就近、優勢互補、分步推進、整體提高”的原則,在14所城鄉學校建立7個“聯合式”辦學聯合體,聯合體內學校實現“三個共享”,即教學設施共享、優秀師資共享、優質教學資源共享。目前,14所聯合式辦學學校已有近百名教師實現了城鄉交流。

  此外,這個市還以“分享合作,優質均衡”為目標取向,成立了區域課改共同體,通過相互借力、借智、借道,推進多元對話與交流,推動資源整合與差異合作。目前“共同體”已成為全市教師專業成長、深入推進課程改革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高效交流平臺。

  “今年,我們將開啟均衡發展工程,通過實施‘城鎮教師支教,名優教師送教’計劃、陽光編班、出臺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優質教育辦法等措施,讓教育普惠陽光更多播灑到百姓心田。”牡丹江市教育局局長李雁方說。

責任編輯:邵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