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日訊(吳宇喬)『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家庭農場」概念首次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出現。有了中央一號文件,咱農民自辦家庭農場就有信心了。』3月30日,在黑龍江牡丹江柴河鎮佛塔村馮國良農機修理部,開辦家庭農場的村民董金開邊修理農機具、邊聊起了家常。
眼下正值農民准備春耕,需要修整農機具的農戶較多,這時農機修理部一時一刻也不能斷電。提起供電服務,馮國良打開了話匣子。
春節過後不久,馮國良家的農機修理部動力表出現了故障,馮國良撥打牡丹江海林農電公司柴河供電所的報修電話後,管片電工鄭春友二話沒說,主動進村服務,僅用一天就完成了農機修理部電力設施改造。
為了助力家庭農場的健康發展,柴河供電所還主動與地方鎮政府溝通聯系,詳細了解家庭農場建設規劃情況,開闢農業用電『綠色通道』,采取『上門服務、跟蹤服務、超前服務、應急服務』等服務新舉措,做到農戶家庭農場棚區建到哪裡,供電保障就到哪裡。
在村民董金開的蔬菜大棚內,淋噴灌水管道四通八達,電泵運轉時,水霧便順著管線噴出。大棚頂上,每隔2米就安裝著一盞200瓦保溫燈泡。走出大棚後,董金開輕摁電鈕,大棚上厚厚的保溫簾便緩緩昇起。初春的陽光透過塑料模照在蔬菜上,大棚內頓時昇起一層水霧。
『如果沒有電力支橕,簡直無法想象。數控溫室育苗大棚、水肥一體化設備、智能節水型灌溉系統等一系列現代化設備,都成了大部分家庭農場主們發展現代農業生產的標准配置。』董金開開心地介紹說。
董金開說,傳統農業難以擺脫『靠天吃飯』的處境,春天氣溫,降水較異常,可能導致農作物出苗率偏低,水災、旱災、風災時,農作物受災減產都不能避免。可有了電氣自動化,農業生產就可控、能控、再控,發展家庭農場,全靠電力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