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4月2日訊 30歲的大姑娘剛嫁人、40歲的小伙子纔找對象……如今,不少市民會發現,身邊的剩男剩女數量不斷增加,年輕人結婚年齡也越來越晚,很多單身男女為了學業和工作不得不擠進“必剩客”、“齊天大剩”的行列。1日,哈市民政局提供的哈市8個城區市民婚姻登記數據顯示,自2008年以來,哈市青年的登記結婚年齡已發生很大改變,過去20歲至24歲登記結婚的人最多,現在則以25歲至34歲登記結婚人數居多,約佔登記人數的7成,男女青年均在35歲後初婚的也並不鮮見。

領取結婚證
求學時間長,受經濟能力所限致晚婚增多
記者從哈市民政局社會事務處獲悉,哈市婚姻登記部門從5年前開始對居民婚姻登記情況進行統計。從統計數據看,初婚年齡在25—34歲的人最多,其中2008年46639人,2009年58043人,2010年44576人,2011年59590人,2012年達到60263人。“現在年輕人讀了本科讀研究生,畢業晚就業也晚,結婚自然晚。另有部分人是考慮到經濟和住房條件,選擇晚婚。”道外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科長武百恆這樣說。
“晚婚的人的確在逐年增多”哈市民政局社會事務處孫濱林處長分析,如去年初婚人群最集中年齡段分別是男27—32歲和女25—30歲,而5年前或者10年前則是女性在22-25歲,男性在24-27歲左右。現在較以前平均推遲了至少5歲以上,其中女性結婚年齡明顯偏大,35歲之後初婚的人數也呈逐年增加趨勢。尤其是社會地位、收入較高的女性,結婚和生育年齡一推再推。
初婚年齡越晚,人群學歷越高
“我倆是研究生同學,工作穩定後纔考慮結婚問題,我們還算同學中結婚早的呢。”1日,在道裡區民政局,來登記結婚的徐麗萍告訴記者說,她和男友今年都是33歲,前年研究生畢業後一直忙於找工作,現在工作穩定了,有了自己的住房後,纔考慮成家。對於結婚有點兒晚的問題,他們直言:“我倆研究生畢業就二十八九歲了,工作兩三年結婚其實挺早了,我們很多研究生同學有的還沒對象呢!”
像小徐夫婦的情況,記者從哈市各婚姻登記處了解到,隨著初婚年齡逐年推遲,初婚者的學歷也表現得逐年提高。現在哈市初婚登記的人群,大部分學歷都達到了專科以上水平,結婚年齡一般在24-25歲以後;而初、高中學歷登記結婚人群的平均初婚年齡則僅為22—23歲。“文化程度越高,平均初婚年齡也越大。”婚姻登記處工作人員表示,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等高學歷人群,結婚年齡普遍比較晚,三十幾歲初婚很普遍,尤其高學歷、留學歸來的男性更多是35歲以後結婚的。
夫妻間年齡差增大,經濟條件蓋過年齡顧慮
孫處長告訴記者,近幾年哈市婚姻登記還呈現出了新特點,夫妻間年齡差距加大。以往登記的男女雙方都是適齡青年,年齡差距一般不超5歲,但現在夫妻年齡差距大的很常見,最大有七八歲甚至還有十幾歲的。
“現在開始頒證,……男,出生於1974年6月……女,出生於1985年3月……祝你們白頭偕老!”1日,在道裡區婚姻登記處,市民李先生和年齡相差近10歲的女友領取了結婚證,臉上洋溢著笑容。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在歲數相差大已經很普遍。一般年齡較大,經濟狀況較好的男方會傾向找比自己小很多的女性,而社會地位、收入較高的女性常常會不計較男方的經濟狀況,給予“小男友”更多的寬容,晚婚讓婚姻更理想,雙方都感覺彼此合適最重要。
麥凱樂公寓一家婚介所經理李琳表示,大多數來登記的男士都表示要找“小嬌妻”,希望女方年齡在29歲以下,年輕有活力,在哈市其他一些婚介和尋愛活動中也能得到印證。此外,超過30歲的成熟男士,也很受女性的歡迎。相反,現在來登記的女方在32歲以上,研究生或博士學歷,想找同齡的都基本沒有希望。
婚戀觀念轉變,晚婚讓婚姻質量有所提高
“結婚年齡的變化反映了時代的變遷,說明人們婚戀觀有了新的轉變。”哈市社科院研究員姜鷗表示,就業難,生活成本高,工作壓力大,沒房不結婚等諸多原因造成了結婚年齡推遲。“最突出一點,我覺得是就業壓力大。很多年輕人都表示,沒有高學歷,工作未穩定前,生活缺乏安全感,沒心思考慮婚姻。還有就是生活的穩定性,比如房子、車子等結婚成本也使一部分年輕人做出先立業後成家的選擇。如果畢業後讀研究生、博士,奮斗幾年下來,基本到了而立之年,結婚年齡推遲是自然的,而未來或許還將推遲。
姜鷗表示,晚婚讓人們對待婚姻的態度相比年輕人更加嚴謹,精神上和心裡也會更成熟,婚姻生活也更積極。比如是否適合一起生活,雙方條件是否符合心意等都會提前有所考慮。雙方更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都是自願結合並非父母乾預,這樣的婚姻質量會有所提高。但相反來看,年齡大考慮問題也更多,更深刻,涉足的領域和顧慮較年輕人多,婚後對家庭生活的要求會較高,所以更需要彼此好好磨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