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4月2日訊 每天下午4時,落日餘暉下,在克東縣玉崗鎮忠良村鶴鳴鶴翔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裡,都會看到這樣一幅生動的畫面:一群高大的黑白花奶牛悠閑地走出牛捨,走進榨乳站,在自動榨乳機前排成齊刷刷的兩排進行機械榨乳,不到一分鍾時間,新鮮誘人的牛奶開始在透明的制冷奶罐裡湧動,自動計數器上的數字飛快地跳躍。
忠良村是克東縣奶牛生產基礎較好、發展步伐較快的村子,奶牛產業是村民穩定增收的主導產業。2008年以前,奶牛養殖都是一家一戶散養,養殖效益每頭3000元左右。2008年,問題奶粉事件使乳品行業鏈條遭遇重創,企業不收購手工擠的散奶,分散養殖出現的技術難題和利益困局使養殖戶清醒地認識到,只有化零為整、走規模養殖的路子纔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爭得話語權、獲得高效益。2010年6月,鶴鳴鶴翔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作為第一批入社的奶農,樊祥俊對入社之初的經歷至今記憶猶新:『當時,入社奶農全村只有5戶,是以奶牛進行入股,當時我們心裡都沒底,縣裡和鎮裡領導多次到村裡講合作社的好處,畜牧部門還帶我們到大慶考察,最後我們下定決心,加入合作社。結果真賺了,以前散養奶牛產奶也就在4~4.5噸,入社以後,奶牛產奶達到了6~6.5噸。』
奶牛養殖合作社的大發展,將傳統的單戶散養變為集中養殖,飼養區和擠奶區完全分開,奶牛在衛生舒適的環境下產奶,牛奶在全封閉系統中收集,既增加了牛奶的分量,又保證了牛奶的衛生質量,鮮奶銷售價格由每噸3000元提高到4000元,是普通鮮奶的1.4倍。同時奶牛養殖的組織化、集約化和規模化程度大大提昇,有效解決了小養殖與大市場的對接難題,實現了物資有保障、防疫有指導、養殖有計劃,銷售有渠道的良性運作。
在典型示范帶動下,更多奶戶加入到合作社。鶴鳴鶴翔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艷利告訴記者:『合作社由最初的5戶奶農發展到現在的60戶,存欄高產奶牛360頭,2012年向飛鶴乳業交售鮮奶1968噸,實現利潤270萬元,入社成員平均分紅4.5萬元。』
奶牛養殖合作社實現了統一供應飼料、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疫病防治、統一投入品供應、統一鮮奶銷售、統一經營管理的運行模式,逐漸呈現出『高產、高價、高效、低成本、低風險』的發展優勢。克東縣畜牧獸醫局副局長周佩東介紹,自2008年3月克東縣第一家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注冊成立至今,短短幾年時間,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已發展到了56家,入社養殖戶達到470戶。目前,全縣奶牛存欄3.54萬頭,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65%。